相关试卷

  • 1、1811年,英国从事农业的职业人口在全国职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工商业职业人口的比重为45%,其他职业人口的比重为20%;而到1871年时,三者所占比重变为14%、55%和31%。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推动英国人口不断增长 B、使英国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C、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D、造成英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2、“法国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还启蒙了其他国家受剥削阶级。让他们明白,只有革命才能够争取自由,只有革命才能够过上好日子。”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     )
    A、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 B、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C、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D、推动了文化繁荣
  • 3、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B、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强化了纪律和时间观念 D、保证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 4、“哥伦布是热那亚人,卡波特(1496年受雇于英王亨利七世寻找新大陆的航海家)也是热那亚人,他们都出生于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的意大利,这绝非巧合。“这绝非巧合”的原因是(     )
    A、意大利统治者资助了航海家的探险活动 B、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为远洋提供精神动力 C、当时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航海进行,意大利成为航路中心 D、教会的神学统治被推翻
  • 5、这部法典编纂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制权力;该法典在承认奴隶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该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民法典》
  • 6、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常有危机相伴,面对危机,世界各国都应该立足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赢得机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两例“国家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大事件。

    材料二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2)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二中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的名称。

    材料三   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德、意、日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声称三国“有毫不动摇的决心”,在这场战争“胜利结束前决不放下武器",并“紧密合作”建立法西斯的“新秩序”。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部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张(见图)美国的海报就是为此而印制的。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画面上有密密层层裹着美、英、中、苏等国国旗的巨炮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打开法西斯乌云,恢复世界光明……

    ——陈仲丹《墙头政治》

    (3)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盟国形成了“象征同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此后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哪一军事行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4)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请你谈谈中国怎样做才能使世界更加美好。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语,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自强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法运动……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进步意义有哪些?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人性和人体的新认识反映在服装上,便是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服装对人体的顺从。而是要按照人的审美标准,用服装去表现人,用服装去塑造人体……在服装设计和制作中强调对两性自然特征的表现,并使用不同的塑造手法使男女服装彻底分化。这种变化为服装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成为后来千变万化的女装的滥觞。

    ——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例清楚)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朝代

    秦朝

    汉朝

    政治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2)、材料二   

    朝代

    明朝

    清朝

    政治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和清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

    (3)、材料三 雍正皇帝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在西藏地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任一具体表现。综合两则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10、明初,湖南出现的移民现象是
    A、中原人乔迁入湘 B、“湖广填四川” C、“江西填湖广” D、楚人和巴人人湘
  • 11、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自古以来,在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兼容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材料体现了印度文化的
    A、包容性 B、宗教性 C、等级性 D、地域性
  • 12、“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     )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13、“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这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记载的。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东周
  • 14、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以“时代之光”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任务一【研读文献史料】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以后,使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燃起了仇日的怒火,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三千余人举行大示威游行,向总统府情愿,要求惩办曹、陆、章三人,六月三日,上海各校学生遂宣告罢课,各地学生先后响应。

    ——摘编自钱歌川《民国历史小私书》

    这次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全面觉醒”体现了该运动的哪一特点?

    任务二【参观革命文物】

    如下图文物是朱德使用过的驳壳枪,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人民军队此后峥嵘岁月的起点。这把枪的主人,在革命困境中展现出磐石般的坚定意志,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及“这次起义”的影响。

    任务三【感受社会变迁】

    ——摘自郑新刚《1911-1937年间的<申报>汽车广告研究》

    注:民国十五年《申报》刊登福特敞篷车的广告标语:“乘坐车中,左顾右盼,随心所欲,如游览风景,吸新空气,夏日纳凉,月夜作乐”。

    (3)根据材料,以公元纪年的呈现方式,写出福特敞篷车广告在《申报》刊登的时间。

    任务四【唱响红色歌曲】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会师歌

    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两万里长征,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为建立人民政权,高举红旗向前进!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什么?《会师歌》又名《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歌》,该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1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是哪一场战争?并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材料二曾作为世界强国的清王朝,不仅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掠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2)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王朝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挽救危亡,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以及农民阶级在近代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摘编自苏双碧《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四个层次五种力量》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两个派别或阶级,指出他们“挽救民族危亡”的史事。

    材料四纵观抗战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自力更生、积极抗战。毛泽东制订的游击战战略方针,既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实力,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使持久战从一种观念变成了现实。特别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把农民组织起来了,基层百姓在共产党的引导下进入现代政治生活,成为中共力量的来源,使民族独立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摘编自章百家《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史事。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独立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任答两点即可)
  • 16、历史纪录片承担着探究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摄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的纪录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摄(       )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

    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C、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 17、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地图反映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8、某老师在讲课时,描述了“毛泽东争取和平的惊人胆魄”“国民党设下鸿门宴的处心积虑”“谈判桌前与硝烟中的双重较量”等内容。可以判断老师讲的是(     )
    A、武昌起义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 19、“……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我们应该去(     )
    A、河南鄂豫皖纪念馆 B、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C、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D、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20、某电视纪录片对下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     )

           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