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前,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每一种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但自那以后,一切重大事件都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与上述“自那以后”对应的事件是(     )
    A、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早期殖民掠夺
  • 2、下面是哥伦布《航海日记》里的一则材料,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     )

    当地(美洲)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哥伦布)以为,无须返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A、背景 B、动机 C、过程 D、影响
  • 3、下表为某一时期代表人物的名言,其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代表人物

    名言

    薄伽丘

    “幸福在人间”

    但丁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莎士比亚

    “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A、民族主义 B、人文主义 C、民主主义 D、“神权至上”
  • 4、14—16世纪,人们对文化及精神文艺产品的消费爱好带来了更多物质文化需求,写书、出版、印刷、装订等形成品牌化流程,吸引大量资本投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C、古典文化艺术的继承 D、宗教神学权威的丧失
  • 5、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个阶段,14和15世纪是第一阶段。这时,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最初形态”的显著表现是(     )
    A、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资本的早期原始积累 D、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出现
  • 6、帝国首都巴格达设立的“智慧宫”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他们翻译、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著作。帝国的商人和旅行家们则把古印度、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又把创立的伊斯兰教等传播到东方。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帝国”(     )
    A、开创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B、阻碍了区域间经贸往来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 8、根据以下大事年表,完成历史小论文。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阅读材料,补充一个观点。

    A

    B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以上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或“变计”,是洋务派最初提出的命题。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指出,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之际,“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洋务运动要“靖内寇”和“御外侮”,修补破屋,不使倾倒。维新变法则要“大变”“全变”“骤变”,要“变体”“变道”,要全面效法“西学”“西政”,把儒家中的“仁爱”“天下大公”“小康大同”与西学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结合起来,建立“宪政”国家。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等

    材料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刺激和唤醒了民族救亡意识。甲午战争后,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洋务派和维新派救国方案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公然派出侵略军先后进犯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并陈兵天津大沽口,威逼清政府妥协,最后在1842年闯进长江下游,从上海一直打到南京,迫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

    材料二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材料三   在签订某一条约前,李鸿章表示:“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贪婪而傲慢地答道:“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次战争的名称。同时,简要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条约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11、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第四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六课   戊戌变法

    第七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深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12、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 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这实际上反映了
    A、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 B、《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 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3、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 14、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使外轮损失白银一千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轮船招商局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重点改革了教育制度 B、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使东南、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 15、王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图。此图反映了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太平天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唯一矛盾
  • 16、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后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增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7、英国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下列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最能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的是(     )
    A、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割占中国的香港岛 C、赔偿2100万银元 D、获取领事裁判权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请回答:

    (1)、图中的人物是谁?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他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何影响或帮助?
    (3)、如何评价他?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封建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及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
  • 20、电视剧里有讲述半坡居民生活的四个镜头,你认为其中的哪个镜头是错误的(     )
    A、用火把肉烤熟吃 B、使用陶制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使用铁制农具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