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空格处应该填写的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设 C、国民革命的基本概况 D、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
-
2、据初步统计,在历届黄埔军校学员中,有四川广元县(今利州区)籍10人,剑阁县籍12人,苍溪县籍7人,青川县籍1人。下列曾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 )A、左权 B、叶挺 C、周恩来 D、蒋介石
-
3、报纸、杂志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下图所示的杂志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
-
4、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一张学生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年”,这张文凭应该出现于(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
5、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 C、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D、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6、“古今国事,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创办(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京师大学堂
-
7、某班同学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幕,其中“内乱毁梦”是指(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创立“拜上帝会” D、永安建制
-
8、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最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两次战争都与走私鸦片有关 C、两次战争根本目的和性质相同 D、两次战争失败原因相似
-
9、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战争,这让我们不禁回望已经过去的20世纪,从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寻求今天这场战争的根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道史》
材料二:
图1德国侵略扩张示意图
图2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图3苏军攻克柏林
材料三:(二战后)“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法西斯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材料一“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该死的联盟体系”包括哪两个联盟?(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图1、图2、图3所反映内容的关系。(3)、材料三曾经击败法西斯的联盟是哪个联盟?美国和苏联同各自阵营国家的结盟最终促使了哪一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我国提供了哪些智慧和方案? -
10、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引领农村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大作用。
【农民·革命主力】
材料一:(革命)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农村·坚实阵地】
材料二: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1944年部分抗日根据地攻势作战统计
抗日根据地名称
作战次数
歼灭日伪军
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400余次
4.1万余人
1785处
山东抗日根据地
3514次
5.9万余人
1265处
——整理自卢毅等《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
【农业·发展基础】
材料三:
——整理自《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时期赢得农民支持的原因。(2)、联系材料二,阐述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3)、分析材料三的中共中央文件对当时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4)、某学习小组以“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资料如下表朝代
资料
战国
都江堰
南北朝
《齐民要术》
唐朝
曲辕犁、筒车
宋朝
秧马、占城稻
明朝
《农政全书》玉米、甘薯等
清朝
黄河、淮河治理
抗战时期
大生产运动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0世纪70年代
籼型杂交水稻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表格中至少两个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
11、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请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
一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
二义正驱荷夷,统一铭青史
三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
五驱逐倭奴,恢复中华
六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北魏“汉化”的是哪一次改革?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义正驱荷夷,统一铭青史”“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分别叙述的历史事件。(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怎样的伟大构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
12、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整理世界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材料,下列不能入选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汉谟拉比法典》 C、金字塔 D、甲骨文
-
13、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映,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与该剧有关的内容是( )A、百团大战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
14、2023年12月26日1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7,第58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发明中与导航相关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
15、《汉书》载“……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讲述的是哪一历史史实( )A、张骞通西域 B、设立西域都护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下西洋
-
16、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依据的是(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D、曲辕犁模型
-
17、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如下大事年表
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卒,子嬴政继位。
公元前221年
秦将王卉攻入临淄灭齐,天下归于一统。秦王政自号始皇帝。分天下为36郡,废除分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公元前220年
第一次巡行,修驰道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巡行,蒙恬率军伐匈奴
公元前214年
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在西北方驱逐匈奴
公元前213年
修筑长城,焚烧《诗》《书》、诸子百家著作
公元前212年
建阿房宫、修建骊山工程
公元前210年
第五次巡行,死于沙丘
(1)、依据大事年表,指出秦统一全国的时间。(2)、在整理秦始皇大事年表的过程中,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有秦始皇是暴君,请你结合大事年表,以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是 为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 -
18、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周时期刻写在图1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图2该青铜器在世界史上有何地位?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法家的一位代表人物。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李广春《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时代价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中学生,谈谈我们要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19、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种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提示:关于土地方面)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交流篇】
材料三: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3)材料三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哪条道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
20、
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周朝的制度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管理制度,并分析该制度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下面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朝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推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这一法令产生了什么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