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罗会议上关于中国领土问题的规定,并分析其现实意义。材料二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月,中国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6月,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人物扫描”是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栏目之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请仿照这一栏目对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扫描”。
材料二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盛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两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
-
3、下图是二战后西欧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图中“?”处应填写(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联盟 C、二十国集团 D、“金砖国家”
-
4、“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却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集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制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他”是( )A、查理一世 B、华盛顿 C、路易十六 D、拿破仑
-
5、下图是美国国会大厦的汉谟拉比浮雕,该浮雕主人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 )A、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象形文字 B、制定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修建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D、创造了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
-
6、“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A、历史背景 B、基本过程 C、作战方针 D、胜利原因
-
7、这里是长清人民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联系延安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长清的延安”。“这里”是( )A、五峰山 B、莲台山 C、小鱼山 D、大峰山
-
8、“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些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9、针对当时的“海陆军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张謇则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与其认识相关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
10、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将士奋勇作战。弹药将尽之际,他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关于黄海海战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 B、18世纪末 C、清朝中期 D、道光年间
-
11、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金田起义浮雕,若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1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岳飞抗金 D、南宋偏安
-
13、在北宋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这反映了北宋(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
14、下图所示文物现存于山东大学博物馆,它是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唯一发现的商代卜辞。它出土于济南( )A、大辛庄 B、王舍人 C、郭店 D、龙山
-
15、科技为人类社会提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困难与挑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仅仅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积累的资本,是不足以触发一场工业革命的。重要的还有外部世界的作用。英国统治者“在扩大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网时”发挥了强大的作用。特别是1651—1660年的航海条例,确立了美国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外部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还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技术革新的刺激方面。
——摘编自许洁明《工业文明为什么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管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下表为同学笔记中的三种应对危机方式
英国
日本
中国
英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后通过投入巨资,耗时100多年才重新改善了生态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英国模式”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排放三十年。……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的做法引发多方质疑和反对。
——摘编自《央视网》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简述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从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发展与危机”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6、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基础建设和有效治理的缩影。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并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2)、通过观察材料二,列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的两项成就。(3)、根据材料三,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
17、在社会遭遇重大灾难时,政府的救灾措施与赈济能力充分体现一个政府的治国能力和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避)沫水(指岷江)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收饥荒就有5079次。帝王……实施救灾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储备……扶持灾民再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市场救济等制度……救灾制度……在救灾同时维护其政权的稳定。
——摘编自李军、黄玉玺《救灾与救政:中国古代社会救灾制度反思》
材料三 1876—1879年,华北发生了特大旱灾,史称“丁卯奇荒”。清政府准许开仓赈济,邻近各省开设捐局。……4月,又联合设立上海协赈公所,苏州、扬州、杭州三处也先后设立筹赈公所,一同赴灾区救灾。……在“商赈”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绅商民众,纷纷捐助。西方传教士为了“争取信徒”,也参加赈灾……虽其结果仍“杯水车薪”,其三者力量合流却开启了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摘编自谢忠强《官贩、商赈、教赈:近代救灾主题的力量合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并分析该水利工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帝王救灾的措施,结合材料三,概括晚清救灾的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政府的救灾与赈济措施对今天的启示。 -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图书馆、在线支付等使人的活动超越了许多时空限制。这主要是基于( )A、交通工具革新 B、世贸组织兴起 C、空间技术兴起 D、互联网的发展
-
19、下图是九年级某同学预习历史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做的思维导图。在图中①应填写( )A、雅尔塔会议召开 B、《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C、《开罗宣言》发表 D、《波茨坦公告》发表
-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材料中的“这一法案”指的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