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框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哪一国家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

    侵占中国领土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范围:中国东北和西北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 2、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 3、使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的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4、同学们讨论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哪位同学发言较为恰当
    A、清政府首次被西方列强打败 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C、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 D、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5、1854 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 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对华通商扩展有限”的根本原因是(       )
    A、通商口岸太少 B、关税税率太高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D、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
  • 6、《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 ,而是五口通商。”“这个条约”的内容还包括 (        )
    A、协定关税 B、增辟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凡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二、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六、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5年以后甚至16年以后,中华民族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摔倒以后迅速爬起来,寻觅新的道路,作出新的努力。

    ——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并概括材料中的三项条约内容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中国出现的现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这场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双方的“差距”有哪些?
    (2)、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9、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漫画中人物的脚下是中国地图(Map of China),围绕地图的欧洲五国(德、意、英、俄、法)正准备用剪刀裁剪中国地图,远处的奥匈帝国皇帝正在磨刀霍霍。而中间站立者则是试图阻止这一行动的美国总统。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 10、19世纪末期,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负之。”材料表明(     )
    A、朝鲜对中国意义重大 B、朝鲜起义影响日本 C、中国威胁了日本统治 D、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 11、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积极推动铁路、电报等近代化建设。与这一举措的历史背景最直接关联的是(       )
    A、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南京条约》开放台湾为通商口岸 C、中法战争后加强东南海防的需要 D、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 12、1884年新疆行省设立后,首任巡抚刘锦棠“立城垣、坛庙、学校、驿传,又广屯田,兴水利。”1885年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后,大兴新政,筑铁路,通航运,办清赋,辟山林,建学堂,讨军实,开矿产,振工商。两者都(     )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建设 D、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 13、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 14、研究“洋务运动”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纪录片《船政学堂》中的专家访谈 B、电视剧《北洋水师》里的剧情片段 C、《历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 D、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奏折原件
  • 15、“太平天国后期大规模甩卖王爵封号,总共封了2700多位‘王’。由于封王建制无法解决内部纷争,最终引发领导集团内讧。”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绞杀 B、领导人决策的失误 C、侵略势力的干涉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16、“它(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华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7、“英法率兵犯天津,官军屡挫,遂陷京师,焚圆明园。文宗幸热河,派恭亲王与各国议和”,恭亲王被迫接受的条件有(     )
    A、列强可享有领事裁判权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航行 C、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清政府增开天津为商埠
  • 18、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该报道指出:“香港天天转运着英法两国的部队、军粮和其他军用物资。这些从北京回来的部队,尤其是法国远征军,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返回欧洲。”该报道从侧面印证了(     )
    A、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在北京城肆意抢掠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大肆抢劫 D、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19、1857年,法国葛罗男爵收到了政府的训令:“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看出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把清政府变成其在华统治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修改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 2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