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宋是中国古代史上创新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肆”“勾栏”。艺人们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要,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取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音乐表演艺术的先河。
——摘编自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生产工具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生产工具对古代农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
2、(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改进术活字技术,发明“转轮排字法”。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入匡中。”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技术的革新 B、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C、科技成就的传承与发展 D、对外交往的广泛影响
-
3、清政府关闭国门是防止外国人“滋扰生事”,却阻断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使原本稀疏的资本生产不复存在,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不断萎缩。这表明闭关锁国( )A、抵御了外国殖民侵略 B、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未能制止鸦片的输入
-
4、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B、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促使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
5、郑和下西洋期间记载有16种药物融入西洋各国医学领域,治疗当地疾病,郑和船队从西洋各国引入的药材,大部分也被后来医者广泛运用于医疗实践中。材料表明(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郑和下西洋为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C、郑和下西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D、郑和下西洋提升明朝国际影响力
-
6、明洪武九年(1376年)对行省领导体制进行了改组,将各地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中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是执行皇帝旨意,向地方发布政令。这一改革( )A、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B、缓和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导致地方官员权力划分模糊
-
7、元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当时的印度、朝鲜、日本等国,曾与元朝纸币建立了兑换比率关系。波斯国学习、仿效元代纸钞经验,甚至把汉文“钞”字照抄不误。这印证了元朝( )A、纸钞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B、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发展 C、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D、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8、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B、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C、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D、“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
9、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可以印证(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突破
-
10、《元史》记载,某地方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则材料所描述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御史台 D、枢密院
-
11、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文化先进 B、民族政权对峙 C、民族认同加强 D、民族习俗趋同
-
12、宋太祖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还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这些措施意在( )A、发展海外贸易 B、加强中央集权 C、丰富市民生活 D、削弱宰相权力
-
13、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这说明了玄奘西行(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中国历史进入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十六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
15、“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请问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隋末农民起义
-
1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诗句体现出的科举制度作用的是( )A、中央决定官员任免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地方推荐选拔人才 D、注重门第和出身
-
17、为使运河水能由南向北流淌,方便运输,同时控制水流缓急、考虑汛期水位,古人探索出截直使曲、筑堰挡水、复闸提升等办法,完美解决修筑大运河时遇到的问题。材料重点强调隋朝大运河是( )A、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B、连接南北地区的纽带 C、改善当时民生的工程 D、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
18、一位同学在学完《隋的统一》这一课后,写下:“它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段话反映了隋朝的特点( )A、实现了统一 B、统治特残暴 C、繁荣而短暂 D、节俭与奢侈
-
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92年
中国第一次派部队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海外维和行动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个或以上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相关联史事须出自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20、“创新是引领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新”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新制度固团结】
材料一: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这一制度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
——摘编自《中国民族报》
【新构想促统一】
材料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自诞生以来,始终像一座灯塔,指引祖国统一大业破浪前行,汇入民族复兴的筑梦伟业,照亮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前行的方向。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摘自新华社《新时代“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新道路谋发展】
材料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大会上的开幕词》
【新时代迈复兴】
材料四: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这一制度”是?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什么意义。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制度探索和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认识。(3)、材料三是邓小平在哪次会议上的开幕词?“走自己的道路”是什么道路?(4)、请说说中国梦的具体内涵。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