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这说明(     )
    A、封臣无偿为封君提供兵役 B、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C、封君只能管理自己的封臣 D、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相交织
  • 2、《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古巴比伦的(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C、女性地位非常低下 D、观念相对民主平等
  • 3、一导游带团出国旅游,解说道:“巍峨耸立的金字塔,令人毛骨悚然的木乃伊,也令人迷惑。”“这里的文明”诞生于(     )
    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畔举行。巴黎奥运会的文艺演出通过其独特的主题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了法国人对历史、文化、性别平等、个性自由、批判精神及文明价值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

    ——《央视网》

    材料二   古代历史与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繁荣与衰落。埃及的金字塔、古印度佛教、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罗马法、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长城、青铜器、医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世界璀璨的文明,彰显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自《2019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 5、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 6、在一份学生课前预习笔记中出现了“法兰克王国”“自营地”“拜占庭帝国”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位同学即将学习的主题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爱琴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 7、近百年来,史学界放弃了传统“中世纪黑暗说”,转而认为“12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下列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史事是(     )

    ①法兰克王国建立   ②巴黎等西欧城市的复兴

    ③牛津大学的建立   ④哈里发设立“智慧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8、13世纪的庄园法庭记录到: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等。由此可以得出庄园法庭(     )
    A、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B、佃户有出席的义务 C、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D、直接接受君主的管理
  • 9、下列有关中世纪的欧洲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普遍存在的政治基础是封君封臣制度 B、9世纪—11世纪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经济 C、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大学的兴起 D、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凌驾于皇权之上,允许“言论自由”
  • 10、据载,波斯一带的年轻人从小阅读《荷马史诗》,“唱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诗”;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就深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由此可见(     )
    A、文化传统将影响统治策略 B、希腊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源头 C、征服者推行文化包容政策 D、不同文明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
  •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说明苏格拉底探讨的哲学主题是(       )
    A、自然 B、 C、政治 D、
  • 12、历史学家布恩认为亚历山大的扩张“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该观点反映出亚历山大帝国(     )
    A、给东方带来巨大灾难 B、加速了东西方政体的结合 C、打通了亚欧商贸通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 13、《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商业合同、财产转让、债务奴隶等方面的条文。据此推知,古巴比伦时期(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商业贸易较为活跃 C、科技文化日益发达 D、手工制品种类繁多
  • 14、“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商业发展 B、鼓励农业生产 C、限制土地兼并 D、打击贵族势力
  • 15、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
    A、社会分化明显 B、早期文字形成 C、铁制工具普及 D、奴隶社会瓦解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同学们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特点1: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特点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特点3: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二   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1)、根据材料一判断,卡片上应填写的主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 17、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产生发展、惨遭压制、重新焕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他)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

    ——摘编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是那一时代西欧文化的垄断者和意识形态的支配者,文化教育为教会服务的,是教会的奴仆,控制教育的一般是教会人士,世俗文化教育被排斥在外。直到中世纪中期,市民大学和市民文化兴起,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摘编自朱伟奇《论述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三   14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

    ——央视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的什么主张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的地位及之后这种地位有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的内涵。
  • 18、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摘编自[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雅典居民比例

    材料二   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宫相查理·马特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查理曼进一步推行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等也得到采邑,成为国王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的观念日益流行。封臣制和采邑普遍结合,采邑事实上大都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7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摘编自《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特征,并谈谈你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这句话的理解。
    (2)、据材料二,查理·马特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早在7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这个事件对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19、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下列说法最合适的是(     )
    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给亚非拉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C、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带着血泪的进步”
  • 20、如下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亚洲   咖啡 B、美洲   黑奴 C、亚洲   黑奴 D、美洲   金银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