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在北平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乐的海洋……下午3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材料三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了,见(鉴)于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20世纪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的一封信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来自不同阶层的代表参加的是哪场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哪一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觉得材料二中“”的语句可能在记述时有误,如果想要验证该记述是否符合史实,你认为他应当寻找哪些类型的材料来进行验证最为可靠?
    (3)、材料三所示信中提到了哪两件大事?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出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
  • 2、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陆续推出“嫦娥”探月、“祝融”巡星、“羲和”逐日等工程,其命名灵感源自上古天文典籍与神话史诗,以传统文化符号承载前沿科技。这凸显出(   )
    A、古代神话指导科技研发 B、中西科技合作成果显著 C、尖端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D、科技创新激活传统文化
  • 3、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言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这一发言最直接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智慧(   )
    A、“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使港澳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
    A、深化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坚持“一国两制” D、实行民族团结
  • 5、21世纪前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长率达22%,外贸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由2008年的9.1%提高到2009年的9.9%,2010年超过10%。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B、加入世贸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外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6、1997—2024年,香港人均GDP 从19.20万港元增长至42.22万港元,对外贸易增长240.7%,这些成就得益于(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九二共识”的提出
  •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念,它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清晰而可行的方向。这项理念体现了中国梦的(   )
    A、社会建设追求 B、政治建设追求 C、文化建设追求 D、生态文明建设追求
  • 8、“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你认为催生1984年和1992年两次创业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加入世贸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 9、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下列关于这场讨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B、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改革开放的开端 D、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 10、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材料讴歌的历史人物是(   )
    A、钱学森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 1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感慨“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13、“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极端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   )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进“大跃进”运动
  • 14、美国人沃尔特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土地改革的有力支持
  • 15、2017年5月,在某次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五”计划完成 D、改革开放
  • 16、歌词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词是(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17、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尝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史。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时间     相关史实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405年 郑和开始下西洋

    1553年 葡萄叶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685年 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1757年 清廷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选择上图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9、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材料二: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下面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是在哪一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任答两点)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和港口,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任答两点)
    (4)、请写出材料四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 20、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却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严密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宋辽双方达成协议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指出各自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