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弘扬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并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率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建是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把苏联理论硬搬到中国,导致第五次反“国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毛泽东曾言:“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摘编自全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秋收起义斗争策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秋收起义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并说明“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红色基因的认识。
  • 2、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及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革命的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开始阶段(1924年1月至1925年3月)

    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组织革命军、|开展工造、农运和各项革命活动

    发展阶段(1925年3月至1926年3月)

    国民革命迅猛高涨,国共两党多方面的重要,并同扫落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

    阶段

    概况

    转折阶段(1926年3|月至1927年3月)

    北伐顺利进展,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北伐,为赢得|北伐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蒋介|石势力逐渐控制国民党,随时计划分裂国共合作

    两党合作的破裂(1927|年4月至7月)

    1927年4月,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分裂国共合作,杀戮共产党人和革命者。1927年7月15日,江靖卫宣告“分共”

    ——摘编自张广信、周炜等主编《国共关系研究》

    材料三 在1927年7月初,中共中央就已经清楚地看到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的前景了。围绕着如何应付破裂的局面,中共中央内部早就开始了讨论。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破裂后的形势对共产党人不利,共产党要重新从地下走到街上来,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武装。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中考新考法·分析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发生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碳裂的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 3、长征是中国革命从大危急转向大稳固、从大挫折走向大胜利的远程行军绝唱。长征的胜利结束,庄严宣告了敌人几倍甚至几十倍胜于红军兵力的围追堵截脚底失败。这说明红军长征胜利 (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 B、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围剿”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 4、如下油画描绘了红军战士夜宿草地围在篱火边烤衣服、吹笛子的场景。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们(   )

    A、对革命前途的探索精神 B、振奋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C、为革命舍生忘死的精神 D、不怕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
  • 5、张闻天同志回顾遵义会议时说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 B、从组织上确立了对军队的领导 C、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 D、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6、下图是陈云在遵义会议后写的传达提纲,记述了遵义会议主要议题及决定。下列内容能够记录在其内的是 (   )

    A、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经验 C、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议传达提纲》手稿
  • 7、对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上联“思想铸魂,立党为公昭日月”,下联“红旗定向,听军从令固江山”,横批“党指挥枪”。与对联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一大
  • 8、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收集了如下诗词,据此推断,这些诗词讲述的内容发生于(   )

    遵义会议院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欧阳文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A、红军长征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 9、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守,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完全丧失。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湘西进军,被迫开始长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蒋介石获得帝国主义支持 B、中央苏区物资的匮乏 C、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D、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
  • 10、下面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所著文章的节选。这体现了    (   )

    《井冈山的斗争》

    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同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例⋯⋯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所以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A、革命统一战线思想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中心城市暴动思想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11、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排均有党小组,连设党支部,营、团以上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规定官兵待遇平等。材料描述的状况发生于    (   )
    A、八七会议 B、三湾改编 C、遵义会议 D、秋收起义
  • 12、八七会议通过的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农民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极短期间调最积极的、坚强的、革命性稳定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各主要省去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材料表明这次会议    (   )
    A、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D、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13、与流传于江西某地的民谣“那一年夜幕下第一声枪响⋯⋯喊出八月一。就喊出我故乡……这是军旗升起的地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三湾改编
  • 14、下图是《民国日报》1928年12月30日刊登的内容。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 15、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还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使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这可用于研究 (   )
    A、中国共产党对北伐的积极推动作用 B、国民革命军的英勇顽强 C、北伐过程中中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D、国民政府对北伐的支持
  • 16、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黄埔军校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
    A、组织和推动全国工人运动 B、为北伐战争作军事准备 C、意图“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D、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
  • 17、与下表所示毛泽东经历相符的时代背景是 (   )

    时间

    人物经历

    1923年

    出席中共三大,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1924年

    在国民党一大上奋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刊物《政治周报》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北伐胜利进军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辛亥革命胜利
  • 18、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两党的政治思想纲领有别,阶级基础各异。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政治要求,也都有联合起来的共同愿望。统一的思想,联合的愿望,从政治思想上为国共首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张广信主编《国共关系史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日,不惜放弃红军、苏区名义,接受改编,承认蒋介石的统一指挥。但同时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保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使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摘编自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达成首次合作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的认识。
  • 19、历史老师给出如下照片,让同学们对其进行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渝州旧址,见证国共风云 B、长安旧址,凝铸事变华光 C、英雄城址,响彻起义壮歌 D、碧血黄花,铭刻革命丰碑
  • 20、 下面是小李同学为论述某一观点搜集的论据,她论述的观点可能是   (   )

    这一时期……

    论据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论据2: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A、北伐战争由国民革命军主导 B、国共合作击溃吴佩孚部主力 C、北伐战争受到正确策略指引 D、国共合作推动北伐顺利进行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