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及阶段特征
代表事件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 119 年,汉军发起 ① (战役)。匈奴经此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
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推动北魏女性服饰从适合游牧的窄袖长袍向中原宽袖襦裙转变(左图)的重大改革是 ② 。
隋唐时期: ⑥ .

《步辇图》(左图)反映的是唐蕃
友好交往的代表事件: ③ 。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05 年,北宋与辽议和,订立 ④ (盟约)。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93 年,清朝颁布 ⑤ (法律),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将表格中①②③④⑤⑥处补充完整。(2)、依据表格中的代表事件,归纳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3)、依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
2、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C、1991 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 D、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
3、下面两幅国家政体示意图共同体现了( )
A、通过独立战争推翻殖民统治 B、通过制定法律终结封建制度 C、通过改革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分权制衡防止独裁专制 -
4、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同学要探寻《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金字塔遗迹,他应当前往下图中的( )
A、A B、B C、C D、D -
5、1999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下列人物位列其中的是( )A、王进喜 雷锋 B、杨利伟 翟志刚 C、袁隆平 屠呦呦 D、钱学森 邓稼先
-
6、1992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这一讲话的背景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加入 WTO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
7、下表中“中国速度”主要得益于( )
1953—195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主要国家比较
国家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年平均增长速度(%)
18.0
11.6
3.6
3.8
10.1
7.9
15.0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 C、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8、某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对此材
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被动开放”开始于天津开埠 B、“经济起步”实现了富国强兵 C、“政体变革”推翻了君主专制 D、“思想解放”根除了封建思想 -
9、为展示古代科技成就,彰显古代科学家精神,我国在 1955 年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祖冲之纪念邮票是其中一枚。将祖冲之列入其中是因为他( )A、著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C、使用胶泥刻字,用火烧制,制成了泥活字 D、著成了“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10、“以诗证史”是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之一。下列诗句与史实相印证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史实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朝的开元盛世
B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明朝的抗倭战争
C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D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A、A B、B C、C D、D -
11、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浙江仙居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研究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下列遗址与下汤遗址处于同
时代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安阳殷墟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2年,乔治•华盛顿出生于北美弗吉尼亚州种植园主家庭;
1774年,被选为弗吉尼亚州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年,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1781年,接受英将康华利的投降;
1783年,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1787年,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1787年美国宪法;
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1799年,逝世。次年,首都华盛顿以他的名字命名。——摘编自【美】约瑟夫•J•埃利斯著,陈继静译《华盛顿传》
材料二: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农民家庭;
1892年,开始行医;
1894年,成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同盟会,创办《民报》;
1912年,1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7年,开展护法运动;
1924年,1月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创办“黄埔军校”;
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4月香山县改为中山县;
1983年,中山县改为中山市。
——摘编自李菁《天下为公:孙中山传》(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主要活动。(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革命活动。(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和华盛顿的共同之处。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献材料
出处
(隋文帝)仁寿三年,秋七月丁卯,诏曰:“……方今区宇(天下)一家,烟火万里,百姓乂(太平)安,四夷宾服(归顺),岂是人功,实乃天意。”
《隋书》
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在法令中明确规定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旧唐书》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门)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通典》
天宝初……(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诗歌)至甫(杜甫),浑涵汪茫(雄浑开阔,无比深广),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新唐书》
贞元二十年,(日本)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人名),学问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人名)上言:“前件(提到的)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
《旧唐书》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流等方面,归纳隋唐时期的重要成就。(2)、 请为该组材料拟定一个主题。 -
14、下面这组图片是某同学假期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的素材,其探究的课题应该是( )




远古人装饰品
镶松石金耳环
塑料发夹
合成钻手镯
A、从饰品材质看生产力不断发展 B、从考古发现看审美观念的产生
C、从物种交流看世界经济全球化 D、从技术发展看传统手艺的革新 -
15、如表是世界银行对1998年美国、中国、日本等国GDP占世界GDP百分比的数据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俄罗斯
占世界GDP的百分比(%)
30.1
3.4
13.4
7.2
4.9
4.8
4.0
0.9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 D、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16、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发行,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工人相继罢工,工人政治组织纷纷建立,1871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以上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 B、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C、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 D、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发展 -
17、15世纪以前,苏美尔人关于洪水和方舟的传说,影响到希伯来人;希腊人学习了埃及人的几何、医药和占卜;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这反映了( )A、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 B、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精神营养
C、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向外扩散 D、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
18、中华民族向来倡导睦邻友好关系,如“远亲不如近邻”,在对外交往上也根据“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该原则的是( )A、1964年中国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2001年中国推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截止2025年3月中国共参加29项安理会授权的联合国维和行动 -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昆曲、秦腔、皮影戏、糖画、相声等地方特色文化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其关键因素在于( )A、土地改革运动逐步开展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 -
20、如图是中国版画家力群创作于1944年的作品《给老百姓修纺车》。该作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C、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D、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