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毛泽东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人口。”材料反映两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 B、经过 C、影响 D、性质
-
2、1921年列宁提出:停止对私人资本的排挤,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实行自由贸易,增加农民贷款。这一方针有利于( )A、应对国内战争 B、打退国外敌人 C、恢复国民经济 D、退出世界大战
-
3、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美国( )A、发生了经济危机 B、爆发了南北战争 C、参加协约国作战 D、开展了工业革命
-
4、美国内战后,统一的全国资本主义市场向纵深发展,联邦政府进一步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政策,在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反映出美国内战A、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B、使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C、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D、使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干预
-
5、如图漫画反映出拿破仑在人们心中的不同形象。下列史实与法国人对拿破仑的看法相关的是他A、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 B、打败了欧洲的反法联盟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结束了混乱的法国大革命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饮食革命
——改编自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饮食革命”给人类饮食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世界饮食革命”的原因。(2)、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7、下图是某探究小组归纳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说明了( )A、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
-
8、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林则徐销烟池遗址
图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3 黄埔军校旧址
材料二
洪秀全故居 广州花都
邓世昌故居 广州番禺
康有为故居 佛山南海
孙中山故居 广东中山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处名人故居进行主题研究(除示例),仿造示例,确定研究主题并提出研究建议。示例:研究主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建议:考察孙中山故居,搜集孙中山人物生平,查阅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早期革命活动、成立同盟会等资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的原因。(4)、综上所述,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
9、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明图一: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6月,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并说出图片中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用?(3)、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青年强则国家强。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
10、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A、落后风俗均打破 B、节日习俗入民心 C、科学思想渐传播 D、言论自由已践行
-
11、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
13、1894年北洋水师与日本交战后失利,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第六款中有在“浙江省杭州府开设通商口岸”,杭州城北拱宸桥一带随后成了英、美等国的公共通商场所与日租界。此条约的设立可以看出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彻底沦落为列强统治工具
-
14、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面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朝鲜
-
15、(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秦朝开创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挥军一统】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前,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定国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了统一伟业?帝国的统一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是小明同学为方便掌握知识而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写出“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修驰道车同轨”分别指的什么措施?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所示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局部) 图2 战国形势图(局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两个时期,在历史上总体被称为什么时期?其开始于哪一年?图1形势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什么旗号?并以此开展了什么性质的战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比较,此时增加了哪些主要的诸侯国?它们是从图1中的哪一诸侯国发展而来? -
17、“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
18、汉字作为中国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信息,弱化了书写能力。某校书法兴趣班的同学在学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时了解到,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想楷书那样书写缓慢。他们收集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简洁明快,势巧形密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
19、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黄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是( )A、蚩尤是东方最强大的部落 B、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 C、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 D、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