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中古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特别是能够提供充足的生活供应的地方,才能吸引各地老师和学生的到来,组成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即大学。这说明大学的兴起(     )
    A、源自于大批知名学者的有力推动 B、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要求 C、受到了自然环境及经济条件限制 D、得到了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谋杀、偷窃、行骗、诬陷、为逃跑的奴隶提供庇护、没有遵从王室命令等都要处以死刑。其中民法部分对奴隶买卖等都进行了规范。我们从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该法典(     )
    A、目的是维护奴隶主利益 B、表明该地区商品经济活跃 C、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D、是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史料
  • 3、

    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危机表现

    反危机实践

    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镇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杨林《中外经济史》

    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 4、20世纪以来,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结为一体,基本上完成了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及其成员相互关系的调整,构建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写出材料中“新秩序”的名称。

    材料二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材料中“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什么局面的开始?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提出你的建议。

  • 5、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992年版

    (1)材料一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提倡“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的名称。

    材料二   法语“启蒙”的意思是“光明”,思想家们借用它代指智慧和理性。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分子,……涌现出许多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是最博学的启蒙学者,他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卢梭则主张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启蒙运动的中心国家和伏尔泰推崇的“英国的政治制度”。美国哪一文献体现了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的理念?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到19世纪前半期,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革命浪潮。20、30年代欧洲各国的革命此伏彼起,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拉丁美洲的人民也揭竿而起,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个革命浪潮最后发展壮大为1848—1849年的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这样,从1776年到1849年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革命时代。[注]①揭櫫(zhu);揭示,显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2011年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材料四   英、北美、法具体社会情况不同,所以三场革命爆发的背景各有不同,但旧制度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以及对正在茁壮成长的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却是三场革命的共性原因、根本性因素,是革命爆发必然性所……资产阶级革命后三个国家均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实现了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转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4)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是学习历史的素养所在。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北美、法三场革命的共同作用。
  • 6、【和平至上】1942年1月,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
  • 7、【制定法律•影响深远】拿破仑时代之后,很多欧洲国家制定民法都以《》作为母法律,即便是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参考了该法律文献。
  • 8、【乡村组织•自给自足】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开始流行,大约11世纪遍布欧洲,在领主的统治下,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
  • 9、下图是某战役图解,该战役(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10、老师对《19世纪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课做了如图的课堂小结。“? ”处的内容应该是(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 11、下图是你们班历史兴趣小组举办历史谜语小竞赛中的一个组合式谜题。你的谜底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柏林起义
  • 12、根据下列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

    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事件,论证以下任意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材料选择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观点一:科技创新促发展

    观点二:成功的改革促发展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实行变法受到谁的支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 14、下面所示军事行动(     )

    A、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B、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 15、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确立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 B、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 C、反映了法国革命的曲折性 D、肯定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16、为全面系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某同学制作了一幅思维导图(见下图)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雅典民主制 B、《十二铜表法》 C、圆形竞技场 D、封君封臣制度
  • 17、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据此可知,古代亚非文明(     )
    A、起源具有同步性 B、成果具有多元性 C、交流具有双向性 D、发展具有连续性
  • 18、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 19、红色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内涵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B

    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材料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它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也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摘编自李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与当代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对应的红色精神的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我党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井冈山精神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二,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 20、《全球通史》一书中写到:“法国革命比那些较早的变革引起更多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并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其“更广泛的影响”是指(       )
    A、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B、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C、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 D、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