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5世纪,欧洲商人渴望通过新航路直接与亚洲、非洲进行贸易,摆脱奥斯曼帝国对传统商路的控制,同时掠夺海外财富。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追求海外市场与财富 B、传播基督教的宗教需求 C、打破奥斯曼帝国的商路垄断 D、探索地球形状的科学追求
  • 2、自14世纪中叶起,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对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达·芬奇是这场运动的先驱 B、其目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C、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D、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 3、下列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语句是(     )
    A、君权神授 B、上帝随意创造和毁灭一切 C、上帝的伟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 D、人类可以成就伟大事业
  • 4、下面表格内容揭示的时代主题是(       )

    14世纪前后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5-16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15-18世纪

    早期殖民掠夺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走向近代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5、“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且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材料反映了(     )
    A、基督教的产生 B、租地农场的产生 C、大学的教育自主权 D、集中的手工工场的产生
  • 6、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B、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C、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D、种姓制度不利于印度的发展
  • 7、《汉谟拉比法典》的14至20条内容大多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盗卖奴隶,藏匿奴隶者将被处以极刑。这表明该法典旨在(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协调社会成员之间关系 C、调整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D、揭露统治制度极其残酷
  • 8、下图代表性文明成果的发源地是(       )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 9、下表是小澍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金字塔   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

    佛教        种姓制度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 10、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了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以上表述说明了(     )
    A、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密切相关 B、太阳历仅与尼罗河河水上涨有关 C、通过对天狼星的观察发展了数学 D、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
  •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明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材料三:李鸿章若生于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于乱世,但仍遗臭万年。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

    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势,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摘自网络文章

    (1)、材料一、二表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二表述的运动的结果怎样?该运动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有哪些?
  • 12、

    180年前,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材料一: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之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他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与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西方列强正忙于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

    ——基辛格《论中国》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分析中国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的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你如果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封信反映的是哪场战争?材料中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6月,清政府派来的钦差大臣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销毁鸦片持续了23天,销毁鸦片总重量达110多万千克。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称:“中国官府的这一行动,无疑会给英中之间的贸易带来巨大影响,也可能改变两国未来的关系走向。”

    材料二: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虎门销烟有什么影响?并说明其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转变、历史发展两方面谈谈“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3)、综合上述2则材料,从虎门销烟的抗争精神和鸦片战争的屈辱教训中,写出2点及以上历史启示。
  • 14、清朝为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特别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创设于(     )
    A、顺治帝时期 B、康熙帝时期 C、雍正帝时期 D、乾隆帝时期
  • 15、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元朝时,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 B、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C、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D、清朝推行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
  • 16、以豪迈的胆气、一流的航海技术,踏破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风浪,与三十多个国家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共享太平之福”的新局面。材料评述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
  • 17、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岁币 D、银钱
  • 18、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多个朝代逐步完成。”这一过程最终完成于(     )
    A、唐朝中后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 19、宋初统治者吸取晚唐五代的教训,“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提倡“文治”并扩大科举规模。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极大提高了官员办事效率 D、推动社会各阶层自由流动
  • 20、下列选项中,属于唐太宗执政时期为促进民族交往与交融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B、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