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与歌谣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明朝设立三司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C、李自成起义 D、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
2、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
3、《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一书写道:“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 )A、主要目的是建立殖民地 B、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C、比哥伦布航行早很长时间 D、开拓了明朝的领土范围
-
4、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A、废除丞相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
5、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权分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最突出特点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削弱中央机构权力 C、分割地方权力 D、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
6、论述题
小璐同学在校园历史学科文化节中承担“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出如下资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请你为小璐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提炼主题,选取至少两例历史史实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从对外政策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
7、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摘编自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全盛日”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由“全盛”转变为“世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材料三中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概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8、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这位吐蕃赞普,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吐蕃是现在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二敌”指的是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敌”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答出两点即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民族交往有什么借鉴意义。 -
9、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俊、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下面地图上标示有“大都”、“陕西行省”、“察合台汗国”等字样。
材料三:罢宰相不设,析中书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3)、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三反映出明、清两朝分别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作用?(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角度为以上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10、有史学家总结明清治国者有特别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困于“铁桶”,不得擅自出海;二曰解内忧,严格士人选拔,将其困于“经典”,不得自由发挥。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闭关锁国 镇压起义 B、对外开放 家庭经济 C、对外开放 广纳贤才 D、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
11、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俄军置若罔闻,并且在边境地区继续增兵,扩大侵略。这一现象结束于(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B、与俄勾结的噶尔丹落败 C、《尼布楚条约》的正式签订 D、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
-
12、“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中的船队最远到达( )A、非洲南端---好望角 B、美洲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东南亚地区
-
13、《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中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由此可知,明太祖这种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
14、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由此说明了( )A、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 B、宋代经济的繁荣 C、活字印刷术的高效性 D、宋代文化的普及
-
15、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城市生活丰富 C、中外交通发达 D、商帮活动频繁
-
16、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写道,元朝以前的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元朝之前没有统一的王朝 B、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之前所有朝代力量薄弱 D、元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均被汉化
-
17、忽必烈继承汉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据此可知元朝( )A、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B、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D、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18、针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状况,赵普向宋太祖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相权 B、设置通判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到地方任长官
-
19、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佛教经典中有“武则天制”的字样,应为武周后期的雕版印刷品。早在隋朝时期,文献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隋唐时期( )A、只会印制佛教经书 B、手工印刷业很发达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
20、日本奈良时代的节庆仪式遵循《大唐开元礼》,太医署用药以唐代《新修本草》为标准,且都城平城京布局仿照长安。与这些现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来华 D、文成公主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