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今国事,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创办(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京师大学堂
-
2、某班同学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幕,其中“内乱毁梦”是指(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创立“拜上帝会” D、永安建制
-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最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两次战争都与走私鸦片有关 C、两次战争根本目的和性质相同 D、两次战争失败原因相似
-
4、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如下大事年表
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卒,子嬴政继位。
公元前221年
秦将王卉攻入临淄灭齐,天下归于一统。秦王政自号始皇帝。分天下为36郡,废除分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公元前220年
第一次巡行,修驰道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巡行,蒙恬率军伐匈奴
公元前214年
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在西北方驱逐匈奴
公元前213年
修筑长城,焚烧《诗》《书》、诸子百家著作
公元前212年
建阿房宫、修建骊山工程
公元前210年
第五次巡行,死于沙丘
(1)、依据大事年表,指出秦统一全国的时间。(2)、在整理秦始皇大事年表的过程中,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有秦始皇是暴君,请你结合大事年表,以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是 为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 -
5、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周时期刻写在图1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图2该青铜器在世界史上有何地位?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法家的一位代表人物。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李广春《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时代价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中学生,谈谈我们要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6、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种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提示:关于土地方面)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交流篇】
材料三: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3)材料三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哪条道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
7、
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周朝的制度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管理制度,并分析该制度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下面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朝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推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这一法令产生了什么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
8、仔细观察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代表“曹魏”政权统治区域的英文字母是( )A、A B、B C、C D、D
-
9、下图是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的一个篇章,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一、割据势力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五、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六、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
10、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A、北击匈奴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尊崇儒术
-
11、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如果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时应使用的货币是( )A、
B、
C、
D、
-
12、孔子认为,统治者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如果统治者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治国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非攻 C、克己复礼 D、以德治国
-
1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想,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索那个时期人们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诸子,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三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春秋时期哪一诸侯国的国君?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桓公”的最大梦想。 桓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梦想。(3)、说说材料三中孔子、孟子、墨子、韩非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
15、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我国古代( )A、文学艺术比较繁荣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农耕工具非常落后 D、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
17、西汉与秦朝比较,疆域明显扩大。其直接原因是( )A、西汉实行了分封制 B、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了“和亲”政策 C、西汉实行了“推恩”、“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大一统措施 D、西汉对西域和南海诸岛实行了有效管辖
-
18、汉代铁农具飞速发展,呈现配套齐全、专业化的特征。包括翻耕铁农具有耒、耜、锸、犁等,整地农具有铁耙,播种农具有楼车,中耕农具有锄、铲,收获、加工农具有镰、铚、铡刀等。这一时期铁农具的发展( )A、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 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丰富了人类食物来源
-
19、盘庚迁殷之前,针对民众的不理解,曾耐心做了这样的解释:“古代我们的先王都是保护民众的,很少有逆天而动的。当我朝遭到大灾大难时,先王心中不安。我体会先王神意,想按照先王的办法,据民众的利益而迁都。”从生态史观来看盘庚执意迁都( )A、倾向消极应对自然灾害 B、一意孤行罔顾民众意见 C、借助宗教防治自然灾害 D、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0、音乐不仅能抒发人们的情感,还能留下历史的回声。不同时代的音乐,承载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坎鼓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早的非裔美国人的物品。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
材料二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仅用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莱茵军战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著,梁锡江译《人类群星闪耀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材料三 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十几年后,法国作曲家狄盖特为这首诗作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成了一首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世代传唱的战歌。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取一项“阿坎鼓”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解读。(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莱茵军战歌》诞生的背景及其宣扬的思想主张。(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的原因?综上,谈谈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