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六辅渠
  • 2、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论语》
  • 3、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4、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 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 5、东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 6、为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汉家王朝一统纪、明法度,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推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7、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历史上一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争战先关,这场争战是(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 8、某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道:“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说书人描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9、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A B、B C、C D、D
  • 10、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 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
  • 11、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
    A、有利于中原地区灌溉 B、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 12、小历同学在阅读历史课外书时,看到了下表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周室东迁

    ·第二章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尊王攘夷”

    ·第四章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A、国家产生 B、改革变法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 13、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处传位方式相同 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 14、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 15、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文字、建宫室、制衣裳等方面,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
  • 16、下图是半坡出土的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易活跃 B、农耕工具多样 C、音乐艺术发展 D、礼乐制度成熟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咸丰十年(1860年)的大转折终于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流的政治家”,知道中国所处的局势是数千年的变局,而且以积极的方式应付,但“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材料三   下面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历史伟人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

    人物

    观点

    引文出处

    陈旭麓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毛泽东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章开沅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1)、材料一中的“积极的方式应付”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为实现救国自强,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这次探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请针对材料中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 18、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摘编自《松花江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影响。《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们什么样的心情?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并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材料一中的条约是在哪一战争失败后签订的?这一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这一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清朝哪一对外政策的破产?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_____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2)请将材料二中画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三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二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口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材料三出自我国晚清哪一条约?条约中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哪一条款?此条约直接引起了我国哪一政治运动?

    材料四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4)材料四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清政府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0、下列内容,属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     )

    ①乘坐火车②看报纸③发电报④缠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