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 2、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于元代。据此可知(     )
    A、佛教深入人们的生活 B、艺术创作手法多样 C、历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雕塑艺术长期发展
  • 3、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 4、“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中国历史上哪一位皇帝的描述(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6、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为主的是(       )
    A、“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8、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 9、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其中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三事件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 10、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11、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 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 13、在下图所示的会议上诞生的主要成果是

    A、新中国的领导机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新中国国旗、国歌、首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以民国纪年的呈现方式,简述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年的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该条约的哪项内容直接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材料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的悲剧重演。

    材料三 张謇作为清末状元,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了大生纱厂,并于1899年正式投产,至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成为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1925年大生集团由于资不抵债,被迫清资偿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生集团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战略决策?列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

    材料二 

    (2)材料二展示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3)从材料三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计划?

  • 17、以下图片和材料所反映内容有助于我们探究的共同主题是(     )

                     

    大豆过江                                     焦裕禄                            1957-1965年工业发展情况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背景 C、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18、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     )
    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19、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5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C、1931年上海市民在电影院观看中国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D、洋务运动以来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
  • 20、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选项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D、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