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傀儡 B、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被社会接受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被改变 D、孙中山本人的个人社会威望很高
  • 2、《孙中山自述》中写道:“八国联军之破北京……议和之赔款九万万两而后……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据此可知,“革命风潮自此萌芽”是由于(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革命思想的传播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革命团体的成立
  • 3、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画中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刀上文字是“Awakeningof China(中国的觉醒)”。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觉醒 B、列强组建联军侵略中国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控制清廷统治中国
  • 4、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旨在说明(     )
    A、朝廷上下一致支持变法 B、变法成功且成效显著 C、变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变法的过程操之过急
  • 5、下面是《让台记》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这一文章应发布于(     )

    “至三月十六日议定大略,一赔饷,二割地,三通商,共十一款;限三礼拜画押,互派大臣在燕台换约。……后俄国率德、法出阻割辽之议,令我国出银以赎之;而让台之议与各款均照原议。”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6、比较下边两幅中国近代开放商埠平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被列强完全垄断 B、西方侵略者不断割占清政府大片领土 C、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腹地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7、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实现强兵富国 C、主张变法维新 D、倡议中体西用
  • 8、《中国近代史》中说:“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材料旨在表明洋务派(     )
    A、注重发展近代军事国防 B、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C、注重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兴办军事工业以推动民用企业
  • 9、1853年,太平天国通知访问天京的英国公使:准许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1年,英国派人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的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具有(     )
    A、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 10、《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弥补战争损失、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大幅提高税额,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更是有增无减,民间流传着“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酷吏,何异虎狼”的说法。这表明鸦片战争(     )
    A、破坏了自然经济 B、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11、

    在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之后,七年级同学们开展了相关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读书明史】

    材料一 下列内容是摘选自《魏书》卷二十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人物?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推行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人论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 12、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之确立】

    材料一: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统一之巩固】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

    【统一之特征】

    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 13、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三:如图反映出某个时期“马”字的演变过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措施的推行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治国思想的繁多,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什么重大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4、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的产生与某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 1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雕塑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南北政权对峙
  • 16、某同学进行“中国古代农学进步”的主题学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氾胜之书》       ④《黄帝内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些品种营养最丰富 B、南方农林技术最先进 C、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D、南方百姓爱吃水果
  •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赵、东晋 B、赵、北魏 C、吴、北魏 D、吴、东晋
  • 20、《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力劝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指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卫温到夷洲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