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如右图是契丹鸡冠壶。为了便于马背上携带,契丹族起初用动物皮囊制壶。随着使用场景变迁,契丹族仿皮囊壶样式烧制、使用瓷壶。鸡冠壶材质变化见证契丹(     )
    A、与北宋的对峙 B、定居生活增多 C、市民阶层崛起 D、排斥中原文化
  • 2、 《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材料说明元朝(     )
    A、崛起于西域一带 B、长期从事农业耕作 C、完成了全国统一 D、采用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 3、 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真宗亲作《劝学诗》,其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武将专权 B、放弃国防 C、重武轻文 D、崇文抑武
  • 4、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C、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D、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 5、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政权对峙争锋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 6、 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时期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叛乱被平定,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后患无穷,

    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始

    A、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叛乱频发 B、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唐朝衰亡 D、加强中央集权能够稳定王朝
  • 7、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时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至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宋代一面放宽了进士的出路,一面又提高文官的待遇。处处要礼待文官,使他们不致对武职相形见绌。材料强调了宋代科举(     )
    A、重视诗词歌赋 B、造就了文治局面 C、选拔军政人才 D、促进了社会流动
  • 8、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材料中的“太祖”是(     )
    A、赵匡胤 B、阿骨打 C、忽必烈 D、朱元璋
  • 9、 唐太宗即位后,改变统治策略。他宣布:“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这种策略带来了(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 10、 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作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终导致(     )
    A、八王之乱 B、武则天称帝 C、安史之乱 D、陈桥驿兵变
  • 11、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无有所科差(征收财物),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向使朕科差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对此,唐太宗实施(     )
    A、任用贤能 B、开科考试 C、轻徭薄赋 D、减轻刑罚
  • 12、 《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天宝九年(750年)鉴真看到广州海面上“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狮子国、大石(食)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这反映了(     )
    A、中国造船技术的高超 B、大唐对外交往繁盛 C、广州是世界贸易中心 D、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 13、 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以儒为师,兴办太学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 14、 有学者指出,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隋炀帝(     )
    A、实现南北统一 B、三次征伐辽东 C、营建东都洛阳 D、开凿了大运河
  • 15、 《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丞相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16、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的焦点之一,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牵动世界的神经。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    

    们不出兵,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不参战损失极大。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材料二: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当代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材料三: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我们希望美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参战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何时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中美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中美关系上中方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是什么?
  • 17、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1980~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1987年,对外贸易总额仅为0.5亿美元;而到2007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490倍;2008年1月至12月.两岸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完成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的国中反应出深圳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种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18、 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工业建设】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有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  

    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

    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

    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摘编自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农业发展】 
    材料二: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   

    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

    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

    【对外开放】 
    材料三: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1982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一五”计划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 材样图片中的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材料二文字中的“责任制”指的是哪一制度? 
    (3)、 依据材料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
  • 19、1980年前后,中国通过邀请西方经济学家访华交流、译介出版西方经济学著作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路径,将西方经济学逐步引入中国。这些举措(   )
    A、有助推进改革开放 B、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C、照搬西方模式 D、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
  • 20、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78年,“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三权分置”;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这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伊始(   )
    A、改革主线一直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B、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基础没有改变 C、每隔五年就会对土地制度进行一次改革 D、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实现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