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49”之所以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符号。这种符号又是“新中国”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这里特定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
2、西方的近代化是思想上的革新开始的,在文化启蒙充分发展后才有了各国的革命运动等,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近代化进程会是全面而深刻的。(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将思维导图中ABC三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2)、英美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3)、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至少提取两组信息以文字形式进行说明该主题。字数不少于100字)
-
3、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各国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某班以“改革创新”为主题设计的学习任务。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炒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四 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
(1)、秦汉、隋唐这两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些制度创新,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结合知识列举这两个时期的制度创新各一例。(2)、图片1、2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判断作者对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评价是否恰当?并简述理由。(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林肯总统为“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两方面举措。 -
4、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认清历史方位,才能看清前行的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 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材料二 迄今为止,一战爆发的原因仍像乱麻一般,难以理清。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联盟对立、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双方战争准备的不断升级等因素常被提及。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决定了偶然中的必然。
材料三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们争霸的痕迹。
材料四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23日央视网《习近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是?(2)、材料二中的“双方战争准备的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3)、“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
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三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①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②处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是什么事件?③处对应的什么历史事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步”和“第二步”实现的标志。(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一例即可)(4)、材料四中“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材料四中的“新体制”指的是什么? -
6、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请根据下列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与4组英语新词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错误的是( )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1组
15~17世纪
potato;banana;maize
2组
19世纪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
3组
20世纪初
tank:machinegun:gasmask
4组
20世纪中后期
“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
“APEC——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
(注:maize-玉米:electron-电子:gasmask-防毒面具)
A、1组——新航路的开辟 B、2组——第一次工业革命 C、3组——第一次世界大战 D、4组——经济全球化 -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①
中共十三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
《人权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③
二月革命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④
明治维新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① B、② C、③ D、④ -
8、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学习实行种新的转变新的转变指的是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
9、世界格局,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力量对比态势。九年级八班的同学以“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加入他们吧!
【战后分赃构格局】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的世界是否能够维持持久和平?世界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们在不断思考……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战中聚会定格局】
材料二 会议实际上划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使战后出现了世界两极格局。
【经济发展看格局】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的走向。
【格局演变悟道理】
(1)、“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主要通过哪两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成了战后的格局?这一格局被称作什么?它是被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彻底打破的?(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年召开的什么会议?(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什么局面。将向什么方向发展?(4)、通过世界格局三次大变动的探究,你认为决定世界格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中国应怎样才能在当今世界格局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材料二:工业革命使铁路时代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材料三: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煤炭和石油产量的迅速增长分别与哪些动力机器的发明使用有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交通工具出现的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写出英国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 -
11、下列属于信息时代的科技革命成果带来消极影响的是( )A、互联网在全球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B、美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大量窃取中国经济和军事信息 C、通过电子书籍等形式使未成年人享有无时空限制的教育方式 D、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妇女获得更多技能,就业率持续提升
-
12、一位俄国地主曾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 B、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农奴得到与地主相等的份地
-
13、如图为英,美等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据此推知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发展迅速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英国的实力 C、英美两国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垄断组织
-
14、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
——《早期经济全球化》
材料二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这一手段的历史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美德应对“这一事件”措施的相同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政治事件有哪些?列举一例20世纪以来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经济事件。 -
15、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光荣革命”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构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 拿破仑在动乱中,戏剧性地让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启蒙运动中所述的主权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组传遍了欧洲……,法国没有选择渐进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材料一中“找到一条适中的路”指什么政治制度?该体制下的“更新”与“传统”分别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协调“多元利益”的方法。并指出美国宪法设计一个联邦制共和国依据的原则。(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激进方法”和采取该方法的“思想基础”。 -
16、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战争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摘编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末期蕴含促进“统一”的思想因素。结合所学,回答秦统一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汉武帝“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顿全国上下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措施的实质。(3)、材料三中的“▲”指的是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 -
17、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着密切交流。不断发展的各民族服饰习俗,就是文化互鉴交融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北魏帝后礼佛图》
注:此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旧唐书》
综合上述材料及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以“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为题加以论述。(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8、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距今4600--5500年之间大汶口文化时代的墓葬,在墓穴中发现有大量的陶制陪葬品及玉制臂旁、手锡、玉刀;墓主人正中间还放置权力与武力的象征一玉刀。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时期 B、君权神授思想十分浓厚 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D、已进入封建制国家时代
-
19、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支军队发生冲突,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1895年4月,北京被迫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一些领土给日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三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宣布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
——摘编张岂之《中国通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中美对话之际,朋友圈内流传着两张辛丑年的照片。(如下图)前者是历史上《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后者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在哪场战争中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哪些领土给日本?《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媾和会议”指是哪次会议?不满“媾和会议”在中国引发什么事件?(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是什么?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原则内容。(5)、根据材料五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什么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标志。(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六两幅照片中的不同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
20、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都梦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奋斗,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
——摘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二 本厂购用官机,己亥(1899年)开始只二万锭,甲寅(1904年)增二万锭……自甲寅(1914年)起……每日纱数增至百一十箱。乙卯(1915年)以后,六万六百锭,纱数同时递增,到本届增至百九十箱。
——摘编自张謇《大生纺织公司二十年纪念开会词》(1917年)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加之国内各派军阀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混战,企业集团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陷入欲速则不达之窘境,民国十四年(1925年)仅一厂债务即高达900万两以上。
——摘编自曹琳《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四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五 到1957年底,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铁路30余条,三条公路的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经过艰苦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约40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7%上升到17%左右。
——摘编自戢广南主编《中华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大生纺织公司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张謇创办该厂体现他的主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表格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国家实施哪一发展规划有关?(5)、根据材料五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两项成就。这一时期工业建设取得成就的意义?(6)、根据材料六,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