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推进创新,筑牢制度自信,历朝历代于制度变革之途各显独特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王朝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试成绩录用。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科举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  为了便于统治,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1个大区,由中书省的派出代表机构“行中书省”主管各大区的军政大事。这样,行中书省就成了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了。今日中国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为“省”,即本源于元朝的“行省”。

     ——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上采取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事,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三,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制度变革的认识。
  • 2、图像史料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结合文字史料挖掘图像中的信息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图一:唐朝灌溉工具      

    图二:宋朝拔秧工具 

    示例图: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补充上图的工具名称。

    A:    B: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参照示例图,任选图一或图二工具撰写一份解说词。

    【示例图】解说词:示例图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其特点是将直辕改为曲辕。这一创新使耕作更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唐朝农业发展。

    (3)、材料二  见下面史料。

    毕昇(约970—1051)塑像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中毕昇发明的是哪一项技术?根据材料二概括这项技术的优点。

    (4)、材料三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唐长安城内临街坊有围墙,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到“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

    (5)、材料四

    福建……出土的南宋海船图(残存)。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请根据材料四写出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3、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影响下,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代表人物顾炎武的主张为 (    )
    A、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B、批评“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惟天下之至诚,立天下之大本
  • 4、 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 B、经济衰退 C、自然灾害 D、人地矛盾
  • 5、 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生产基地。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在 (    )
    A、苏州 B、广州 C、松江 D、江宁
  • 6、 明朝末年流传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这首歌谣可知, (    )
    A、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B、起义军已攻下了北京城 C、起义军英勇善战 D、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 7、 某导演准备筹拍电视连续剧《朱元璋》,剧本中有场景提到需要拍摄当时的食物。假如拍摄朱元璋登基时的御厨,当时的食物无法为朱元璋提供的是 (    )                                              
    A、馒头 B、东坡肉 C、玉米粥 D、葡萄、石榴
  • 8、 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元朝对外来科学技术与文化很重视,曾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其中有 (    )。
    A、《唐本草》 B、《回回药方》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 9、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这个行政机构是 (    )
    A、台湾府 B、北庭都元帅 C、巡检司 D、宣政院
  • 10、 学习历史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大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 11、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结果两人在一些事务上,往往持不同意见,这时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这反映出宋代用人的特点是 (    )
    A、分化事权 B、权力相互牵制 C、强化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
  • 12、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
    A、促进阶层流动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中央集权
  • 13、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 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十分重要。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A、金城公主入藏 B、册封回纥首领 C、册封渤海郡王 D、遣唐使来华
  • 15、 古实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四件唐朝的文物共同印证的是 (    )

                  

    唐三彩               蜀锦          秘色瓷          白瓷

    A、丝织业繁荣兴盛 B、手工业水平较高 C、民族交往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 16、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当时有几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游玩,下列景象他可能看到的有 (    )
    A、在长安城内看不到任何外国人 B、长安东市内夜市通宵达旦 C、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D、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 17、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火爆荧幕,主角们见证了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华人在“唐人街”谋生打拼,辛苦奋斗。海外华侨、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他们喜欢唐朝的服装 C、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D、唐朝的文化较先进
  • 18、 据査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出了27名进士,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与“状元”这一称号相关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官制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一,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

    (2)、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二,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重点(矛盾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的两项主要措施。

    (3)、材料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饮食、服装、用具等。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意义。

  • 20、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交流和对话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产生交流。……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中原)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西域)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通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并指出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具有哪一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