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4—17世纪,欧洲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推动了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事件的发生,欧洲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可见,该时期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是(     )
    A、走向统一 B、走向共和 C、走向重商 D、走向近代
  • 2、“Renaissance”一词表示文艺复兴、复活和复兴的意思。前缀re表示“再次”;词根naiss源自拉丁语,表示“出生”。有学者认为,“Renaissance”一词表示文艺复兴既准确,又不准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准确”——其指出了这场运动的本质 B、“准确”——其就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 C、“不准确”——其没有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D、“不准确”——其跟过去没有关联,没有“re”
  • 3、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场手工业扩大了雇佣劳动关系的范围,瓦解了小商品生产,并且使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联系日益密切和扩大。这反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是(     )
    A、生产效率很高 B、由分散走向了集中经营 C、产品面向市场 D、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4、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以下某课的思维导图补充、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课题应填“西欧庄园” B、②处应填“租地农场产生” C、③处应填“世界市场形成” D、②和③巩固了封建统治
  • 5、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创造了先进的封建文明,成为世界中心之一;日本在大化改新后走向天皇与幕府的权力更迭阶段;西欧的城市里孕育着近代文明;阿拉伯地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大帝国。这说明(     )
    A、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 B、世界各国封闭孤立发展 C、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同步性 D、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 6、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人翻译的作品中,有波斯的《列王纪》,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直接来自印度故事。这主要反映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A、兼收并蓄 B、源远流长 C、承上启下 D、独树一帜
  • 7、下面是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对比表,此表旨在说明(     )

    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A、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B、天皇大权旁落 C、隋唐制度影响日本 D、幕府统治开始
  • 8、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某一帝国时提取了如下关键词。由此推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关键词:地跨欧亚非;兼收并蓄;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9、《中世纪城市》一书中写道:在优裕的物质享受外,市民阶级还在精神生活上开始了更高的追求,譬如收藏艺术品、为自己画像等。这直接说明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城市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城市中孕育着思想解放
  • 10、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颁布的《庄园敕令》中提及的建筑有教会、磨坊、畜棚、鱼池、厨房和面包房、法庭、市场等,领主几乎可以就地制造所需的一切。这反映了(     )
    A、西欧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 B、查理大帝重视农业 C、拜占庭帝国时期农业发展 D、西欧租地农场建立
  • 11、西方主流史学界认为,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但二者的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显差别。这两种制度都(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体现了等级差异 C、有利于奴隶主贵族 D、促进了国家统一
  • 12、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能论证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
    A、颁布《十二铜表法》 B、十字军东征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创立基督教
  • 13、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前往阿蒙神庙祭拜太阳神;在征服巴比伦后,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这有利于(     )
    A、完全消除民族矛盾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传播罗马先进文化 D、促进当地民众认同
  • 14、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如苏格拉底、孔子等伟大的精神导师。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相似点是关注(     )
    A、自然规律 B、法治集权 C、人和教育 D、民主平等
  • 15、下面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面积与人口表(数据源自阮炜《不自由的希腊民主》),据此可知(     )

    城邦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城邦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雅典

    2500

    约30

    斯巴达

    8400

    约40

    A、希腊城邦自然环境优越 B、希腊城邦有小国寡民特点 C、雅典是希腊最大的城邦 D、雅典的民主制发展到高峰
  • 16、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对下列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注】千纪:类似于世纪、年代,指的是1000年的时间跨度。

    A、①处是佛教的诞生地 B、②处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 C、③处有壮观的金字塔 D、④处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 17、经济活动与日俱增,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国家治理的要求也提高了,普遍适用的法律便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管理工具,于是汉谟拉比将立法活动提上日程。这反映了(     )
    A、《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 B、《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 C、《汉谟拉比法典》带来的影响 D、人类文明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 18、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屈辱】

    【民族的探索】

    (1)、请从上图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概括出该人物的主要事迹。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景。请任选一个条约写出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3)、这两个纲领在内容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三(1817—1864年),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因看不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同样再后来战争又起,只得在听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高兴)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因其曾是“贼”遭到拒绝。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张三当兵亲历了我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事件?

    (2)“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3)当地士绅为什么说张三曾是“贼”?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爆发原因

    材料一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说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列强侵华罪行

    材料二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左图)变为断壁残垣(右图)与哪一战争有关?罪魁祸首是谁?你有何感想?

    (3)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与哪国关系最大?请用史实予以说明。

    ■抗击外来侵略

    (4)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请列举两例抗击外来侵略的典型事例。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