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万众一心谁敢侮】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血雨腥风铸国魂】

    材料二 如下图

    图一:英雄人物____

    图二:战役时间____

    【扬眉吐气庆胜利】

    材料三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警钟长鸣示后人】

    材料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入选的47个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特上有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表现,并指出这一表现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两则图片容的相关知识。
    (3)、请说出材料三中“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起止时间。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请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看法。
  • 2、 14年奋斗,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以来,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国副”,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更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最终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最初的约4 万人……发展到近百万之众。除了战略战术运用得成功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

    ————摘编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材料三 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渗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材料四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迅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次经典战役。
    (4)、开放性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今天我们应如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 3、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团,其中21个师团投入侵华战争: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团,其中34个师团投入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陆军共51个师团,其中34个师团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由此可见(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实力严重不足 B、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中国战场上只有中国人民在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4、 新闻稿《朱总司令命令冈村宁次投降》:“冈村宁次将军:一、日本政府已正式接受波茨坦宣言条款宣布投降……”该新闻发表于(    )
    A、1937年 B、1938年 C、1942年 D、1945年
  • 5、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3年7月6日,刘少奇为纪念建党22周年发文,也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概念,与此同时,刘少奇号召全党“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材料旨在表述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的(    )
    A、形成过程 B、不断变化 C、思想主张 D、历史地位
  • 6、 1940年,中国共产党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路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使用建议:诊断区·检测薄弱(积极的行动⋯⋯开展较大的胜利的战斗。”在此情况下我国采取的行动是(    )
    A、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 B、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C、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D、发动百团大战,振奋抗战信心
  • 7、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的作战方法,突出表现为:(一)埋伏袭击,出其不意;(二)以多击寡,以强击弱;(三)灵活机动,打了就走。这种战法是(    )
    A、阵地战 B、游击战 C、消耗战 D、攻坚战
  • 8、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演讲:“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其意在(    )
    A、传播中共坚决抗战的决心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D、争取全国人民对中共的支持
  • 9、 历史地图有“以图代文”的功能,是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同学们据此绘制了下图,以下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该战役仅发生在长城沿线 C、该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该战役的作战部队是国民党115师
  • 10、 下列历史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B、敌后战场的奋勇杀敌 C、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 D、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 11、 “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上,全团战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C、促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展现出军民不畏强暴的抗战精神
  • 12、 武汉会战后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和财力都感觉困难。这表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    )
    A、防御阶段 B、相持阶段 C、反攻阶段 D、决战阶段
  • 13、 有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蝶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中两场战役的指挥者分别是(    )
    A、李宗仁、林彪 B、李宗仁、彭德怀 C、张自忠、左权 D、张自忠、林彪
  • 14、 2023年12月13 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在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的大屠杀中死难的人而专设的。这次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    )
    A、旅顺 B、南京 C、大连 D、天津
  • 15、 下图是抗战期间某场战役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 16、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标志着(    )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前方的抗战广场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这样的布置是为了纪念(    )
    A、局部抗战的开始 B、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 18、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西北文化日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大公报》

    张学良竞率部版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 19、 右图的历史人物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他们发动这次“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

    A、延迫蒋介石扩充军队、抗日救亡 B、促成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停战 C、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扣押蒋介石,提升自身国内威望
  • 20、 某同学整理了口述资料,做了如下笔记:“我的爷爷叫高录,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吉林省大台村。爷爷读小学时,要学习日语,依旧记得几个日语数字的读音⋯⋯”与上述教育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危机 D、西安事变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