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虽然在五口开放通商的最初数年间,英、美等国对中国的贸易额有所增加,但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路并未能很快得到拓宽。而以鸦片走私所产生的贸易额,绝大部分也仅仅落人了那些鸦片贩子们的私囊之中。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海外市场,倾销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意图有所背离。“这说的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C、清政府开展禁烟运动的结果 D、《南京条约》签订的过程
  •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具体规定了《南京条约》中的一些细则,其中规定船钞“每吨输银五钱”,货税中,茶叶每担纳税二两五钱,其他尚议定了133 种进出口货物的税则。据此可知 (   )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3、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深遣新任代表驻华并对香港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港岛价值无可限量,香港若是“英国的永久殖民地”,必将成为“商贸和财富的巨大中心”。基于这一认识,英国 (   )
    A、通过《瑷珲条约》割占北方领土 B、通过《南京条约》获得关税特权 C、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D、通过《天津条约》派遣公使驻京
  • 4、历史社团展出学习成果卡,由此推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是(   )

    研究主题:瑞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文字资料:英国通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又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并获取了在华的种种特权……

    ·总结认识:

    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    ▲    

    A、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鸦片战争后中英建立了平等外交 C、清政府禁烟行动是战争爆发根本原因 D、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5、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如下地图。下列选项中对地图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

    A、首战南海趋天津,再侵占厦攻长江 B、双线作战逼天津,又入京师定条约 C、兵起广西克永安,北伐西征全盛期 D、幼火曾焚万园冠,残垣犹诉百年寒
  • 6、如下是一场主题性历史教育展览的相关介绍。在这次展览中可能会介绍到的人物是 (   )

    开幕式时间:2024年6月2日

    展览主题:“杨威中外震铄古今————虎门馆烟精神展”

    展览地点: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览日期:2024年6月3日至10月10日

    A、王夫之 B、林则徐 C、陈化成 D、洪秀全
  • 7、道光十六年七月,清朝官员给道光帝上书说道:“吸食鸦片者,初则荡产倾家,继则典妻囊(yù,卖)子,终则性命难全、遗祸子孙。”这可用于研究(   )
    A、虎门销烟的辉煌成果 B、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C、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 8、根据以下中国近代史大事时间轴(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时间轴(部分)

    (1)、晚清诗人杨昌浚:“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中赞颂的“大将”与材料中的哪些重要史实密切相关?
    (2)、上述材料中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哪一外交事件有着直接关系?哪一口号的提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

    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作人物专栏,请你根据人物专栏内容,回答问题。

    【专栏一裱糊匠李鸿章】

    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道:“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同时还指出中国因学识与技巧之间缺乏配合,需要培养新式人才。却在其晚年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根据专栏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火器能与西洋相埒”,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他为什么在晚年时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专栏二哀时客梁启超】

    1895年8月,《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刊,梁启超等人负责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次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担任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比较系统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共鸣。

    (2)根据专栏二,指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专栏三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

    (3)专栏三提到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学说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专栏四吹号人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4)陈独秀提出的哪两大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面旗帜?他还在哪篇文章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 10、

    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自此中国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暴力”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较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摘自《近代城市记忆之天津开埠》

    (2)材料二中天津开埠通商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哪一条约有关?该条约是如何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

    材料三   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的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你如果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封信与中日之间的哪场战役有关?材料中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加忠顺不二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陈旭麓引[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

    (4)材料四中“这个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太上政府”聚集的哪一区域已然成为了“国中之国”?
  • 11、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C、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躁动,就没有五四运动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 B、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壮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
  • 13、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文艺复兴”是指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百日维新
  • 14、“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B、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C、清政府丧权辱国,统治腐朽 D、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民不聊生
  • 15、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文中的“民贼”最终覆灭与下列哪一革命运动直接相关(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编纂体例上,将“人民”专章紧列于“总纲之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等章之前,并且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其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由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体现了民主自由的原则 C、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目标 D、彰显了分权制衡的特点
  • 17、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民国日报》于民国十三年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民国十三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公元(     )
    A、1915年 B、1921年 C、1924年 D、1925年
  • 18、孙中山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挽联中纪念的革命烈士与哪次起义相关(     )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9、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图片,让同学们据此对相关史实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A、小明:参与此次签约的国家一共有八个 B、小华:通过签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 C、小慧:条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D、小智:签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20、央视纪录片《孙中山先生》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他(     )
    A、追随洪秀全,撰写《资政新篇》 B、上书光绪帝,参与维新变法 C、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成立华兴会,领导武昌起义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