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工业生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D、经济发展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
2、以下展示的是《新华日报》登载的部分照片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
《我送亲人过大江》 《打到江南区,解放全中国》 《过江去》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重庆谈判 B、抗美援朝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3、“嘿哟嘿哟,齐心挖呀!地道长又长,藏兵又藏粮,鬼子来了没处狂。”这首流传于20世纪40年代华北地区的民谣,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A、平型关大捷 B、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C、九一八事变 D、淞沪会战的紧张局势
-
4、下图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川绵阳县红军留下来的石刻标语,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
5、某历史研究小组为研究某种理论开展专题学习,收集了如下资料。表格中“______”处应填的是( )
收集的资料
探究主题
1.湘赣边界,远离城市,反动力量薄弱;
2.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周边物产丰富,为根据地提供物质基础;
4.受革命影响较大,群众基础较好;
5.当地党组织的积极领导。
“______”形成的条件
A、工农武装割据 B、思想建党原则 C、革命统一战线 D、城市中心理论 -
6、国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积极在各地组织工农运动,为国民党在群众中赢得了广泛支持。然而,部分国民党右派却对此表示不满,时常制造摩擦,限制共产党员开展工作。这反映了( )A、合作过程中存在内部矛盾 B、国共合作已经宣告失败 C、国民党获得广大群众支持 D、工农运动阻碍国共合作
-
7、1919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通过电报、报刊等传至各地,上海等地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积极响应,使得“爱国精神,广为传扬”。据此可知,当时( )A、上海成为运动中心 B、斗争方式发生改变 C、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D、通讯推动运动发展
-
8、下表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大事记,这些革命活动( )
年份
地点
事件
1894年
檀香山
创立兴中会
1905年
东京
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惠州
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
1911年
广州
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A、推翻了封建王朝 B、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C、提出了三民主义 D、宣扬民主共和的思想 -
9、有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唤醒的近代化的内涵,完全不同于明治维新,至少不能只凭甲午战争的结果,单纯地将两者优胜劣汰。”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B、应全面客观看待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以失败收场 D、明治维新的经验无法借鉴
-
10、美国由于国内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政局不稳,因此对英国的提议,表示愿意在中国“一致行动”。该“一致行动”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美国南北战争
-
11、雍正时期,清廷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规定各旗不得越界游牧,违者治罪,并定期会盟稽查。这一措施旨在( )A、促进蒙古经济发展 B、抵御沙俄的领土扩张 C、传播中原农耕技术 D、强化中央对蒙古控制
-
12、元朝《至正直记》记载,大都的街市杂剧艺人以俚语编词,演尽市井悲欢,贩夫走卒皆能道其情节。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诗词主导文坛 B、科举考试内容革新 C、文化艺术贴近生活 D、民族语言融合加速
-
13、北宋商人陈氏经商致富后,“延请宿儒教导子弟,又出私财补州学藏书之缺”。时人评曰:“市井而有士风,可谓世道之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B、民间重视文教事业 C、科举制度公平公正 D、地方教育体系完善
-
14、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瓜洲为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商旅云集。该诗句佐证了大运河( )A、推动南北文化统一 B、全国市场已经形成 C、强化边疆军事防御 D、促进沿线商贸兴盛
-
15、北魏时期,胡汉商旅的频繁往来促使原产于北方游牧地区的麦类作物传入中原,与传统作物粟共同成为主要粮食来源。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A、游牧经济主导农耕文化 B、外来作物普及全国 C、民族交融丰富农业结构 D、政府垄断粮食贸易
-
16、张仲景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强调通过调节饮食起居以预防疾病。这一主张最能体现( )A、天人合一思想 B、治未病之理念 C、辨证论治原则 D、仁者爱人理念
-
17、秦朝法律以严苛著称,《史记》称“刑徒相望于道”,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的律文却显示秦律中存在对老弱妇幼的特殊照顾条款。这表明( )A、《史记》的记载出现错误 B、文献是唯一可信的依据 C、历史研究需综合多种史料 D、秦朝法律较为宽厚仁德
-
18、《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其反映了战国时期( )A、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 B、青铜技术达到了顶峰 C、土地私有制全面确立 D、国家垄断铁农具生产
-
19、下图为红山文化的“玉龙”与凌家滩文化的“龙形玉璜”,均以蛇或龙为原型,造型风格极为相似。此现象可佐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华文明( )
红山文化玉龙 凌家滩文化龙形玉佩
A、形成统一宗教信仰 B、存在区域间的交流 C、以渔猎经济为主导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
20、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劳动力结构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70年
51.7
26.9
21.4
1913年
41.4
32.3
26.3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二组
1823年,英国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伦敦技工所创办,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此后各地纷纷成立技工所、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
1870年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大众教育
第三组
1839年,英国的419560名工厂工人中,有242296名妇女,妇女占一半多。1861年,英国还没有一个女护士,也没有一个女职员;到1891年,女护士已达53000多名,女职员也有17000多名。恩格斯调查了412个工厂,发现每个工厂都有二三个靠妻子劳动过活的男子。
——任海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民众关键嬗变》
妇女地位
第四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仿照示例,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研究报告示例: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