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历程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861

    洋务运动兴起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898

    戊戌变法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11

    辛亥革命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92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19

    五四运动

    200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3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4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2022

    中共二十大召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请你运用材料中近代中国在器物(技术)上探索现代化的史实对此加以说明。
    (2)、从下面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2、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谱新篇】

    材料一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人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包干到户忙】

    材料二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对外开放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变革”是以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的?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请你对做出这一伟大决策的邓小平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安徽凤阳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思考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座城市?依据材料三示意图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 3、民族品牌·世界闪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摘编自梁骁、王宁《“共和国长子”生长录: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一汽”诞生》

    材料二  同仁堂早年为清宫御药房,供奉御药172年。1949年到1959年,在国家扶持下同仁堂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药,在1954年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李建勋《亲见同仁堂新生》

    材料三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现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共和国长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同仁堂在服务对象、生产方式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国营企业面临怎样的生产困境?厂长、经理“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要的是什么“权”?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在北平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乐的海洋……下午3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材料三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了,见(鉴)于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20世纪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的一封信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来自不同阶层的代表参加的是哪场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哪一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觉得材料二中“”的语句可能在记述时有误,如果想要验证该记述是否符合史实,你认为他应当寻找哪些类型的材料来进行验证最为可靠?
    (3)、材料三所示信中提到了哪两件大事?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出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
  • 5、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陆续推出“嫦娥”探月、“祝融”巡星、“羲和”逐日等工程,其命名灵感源自上古天文典籍与神话史诗,以传统文化符号承载前沿科技。这凸显出(   )
    A、古代神话指导科技研发 B、中西科技合作成果显著 C、尖端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D、科技创新激活传统文化
  • 6、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言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这一发言最直接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智慧(   )
    A、“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7、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使港澳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
    A、深化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坚持“一国两制” D、实行民族团结
  • 8、21世纪前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长率达22%,外贸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由2008年的9.1%提高到2009年的9.9%,2010年超过10%。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B、加入世贸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外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9、1997—2024年,香港人均GDP 从19.20万港元增长至42.22万港元,对外贸易增长240.7%,这些成就得益于(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九二共识”的提出
  •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念,它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清晰而可行的方向。这项理念体现了中国梦的(   )
    A、社会建设追求 B、政治建设追求 C、文化建设追求 D、生态文明建设追求
  • 11、“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你认为催生1984年和1992年两次创业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加入世贸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 12、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下列关于这场讨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B、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改革开放的开端 D、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 13、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材料讴歌的历史人物是(   )
    A、钱学森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感慨“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16、“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极端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   )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进“大跃进”运动
  • 17、美国人沃尔特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土地改革的有力支持
  • 18、2017年5月,在某次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五”计划完成 D、改革开放
  • 19、歌词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词是(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20、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尝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