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某电视纪录片对一张图片解说道:“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源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
2、 1930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经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去。行军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首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苦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 )A、描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B、再现了分田分地的场面 C、揭示了革命历程的反复 D、展示了古田会议的成效
-
3、 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探究性学习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正在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是( )A、革命道路的探索 B、军旗升起的地方 C、中国革命的摇篮 D、伟大的战略转移
-
4、 《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中写道:“迄于今日,不特本党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和平统一之主张未能实现,而且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死灰复燃,竟欲效袁贼世凯之故智,大举外债,用以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这表明北伐战争的最终目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实现国家的统一 C、实现民族的振兴 D、维护人民的权益
-
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卑劣的手段·晴杀】
材料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勤”,后者拒不接见,应挂罄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卖国的独裁·称带】
材料二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供“二十一条”摘录内容:“一、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增加通商的权利⋯⋯. 二、日本在南满……享有各种经济、军事特权……五、中国警队及工厂由中日合办……六、中国政府聘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
【正义的回击·革命】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牛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扭吾民。
————摘编自孙中山《讨袁撤文》。
【历史的教训·沉思】
材料四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数据)。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1)、材料一中宋教仁被刺后引发了哪一运动?“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针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袁世凯为称帝还做了什么准备?(3)、孙中山由此号召发起了什么运动?讨伐的对象是谁?(4)、军阀割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写出至少两个不同源系军阀代表人物。 -
6、 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多久是洋人的了。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朝廷国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说这详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
————摘编自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二 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标志,是一九○五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成立后,除发展组织外,主要做了两件工作:一件是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件是组织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的依靠力量,前期是会党,后期转向新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命”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正在世界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材料四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但它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摘编自《董必武选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同盟会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及理论分别是什么?1911 年依靠新军发动的武装起义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据材料四指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的依据。 -
7、 下面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
年份
年支出总数
(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
(百万元)
军费占年支出
总数的百分比(%)
军费增长指数[1916-100]
1916
471. 5
159. 4
33. 8
100
1919
495. 8
217. 2
43. 8
136
1925
634. 4
297. 7
46. 9
187
A、农民起义不断 B、军阀割据混战 C、列强侵华频繁 D、封建政府压迫 -
8、 下图漫画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直接导致其梦碎的革命运动是(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
9、 小高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下图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
时间:1913年3月20日晚
被害人:宋救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A、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B、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C、表明袁世凯成功复辟帝制 D、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开始 -
10、 下列是王明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时代的曙光
-
11、 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蒙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武昌起义过程 B、孙中山革命活动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12、 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自话文。1920年如果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A、民国一年 B、民国四年 C、民国七年 D、民国九年
-
13、 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A、中国同盟会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14、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则理发店广告。讲究样式的理发业取代了传统单调的剩发业,反映出辛亥革命( )
女子剪发,全球风靡
秀丽美观,并且经济
式样旖旎,梳洗容易
设施新异,手艺超群
闺阁令媛,请来整理
A、对社会性质的改变 B、对社会陋习的根除 C、对封建制度的废除 D、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
15、 1912年2月 12日, 《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的“民军起事”的重大意义在于(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16、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有当事人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面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17、 右图墓园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规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
18、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纷纷涌现。下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反帝反封建思想
-
19、 “两会”的主题之一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孙中山,他的民生政策具体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
-
20、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说:“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孙中山是章士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B、孙中山早年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C、孙中山是所有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