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针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状况,赵普向宋太祖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相权 B、设置通判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到地方任长官
-
2、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佛教经典中有“武则天制”的字样,应为武周后期的雕版印刷品。早在隋朝时期,文献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隋唐时期( )A、只会印制佛教经书 B、手工印刷业很发达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
3、日本奈良时代的节庆仪式遵循《大唐开元礼》,太医署用药以唐代《新修本草》为标准,且都城平城京布局仿照长安。与这些现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来华 D、文成公主入藏
-
4、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体现了唐朝(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丰富的文化生活 D、繁荣的商品经济
-
5、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 C、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D、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6、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D、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
7、“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8、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于是隋朝建立后( )A、推行科举制 B、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开凿大运河
-
9、唐代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句反映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方便隋炀帝出游 D、加强西北边疆治理
-
10、成语“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无阻。)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灭掉陈朝前,隋文帝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三次征讨辽东 D、创立科举制
-
11、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史。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时间 相关史实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405年 郑和开始下西洋
1553年 葡萄叶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685年 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1757年 清廷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选择上图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2、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材料二: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下面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是在哪一个朝代。(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任答两点)(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和港口,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任答两点)(4)、请写出材料四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
13、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却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严密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宋辽双方达成协议的历史意义。(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指出各自意义。(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
14、唐宋是中国古代史上创新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肆”“勾栏”。艺人们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要,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取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音乐表演艺术的先河。
——摘编自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生产工具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生产工具对古代农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
15、(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改进术活字技术,发明“转轮排字法”。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入匡中。”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技术的革新 B、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C、科技成就的传承与发展 D、对外交往的广泛影响
-
16、清政府关闭国门是防止外国人“滋扰生事”,却阻断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使原本稀疏的资本生产不复存在,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不断萎缩。这表明闭关锁国( )A、抵御了外国殖民侵略 B、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未能制止鸦片的输入
-
17、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B、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促使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
18、郑和下西洋期间记载有16种药物融入西洋各国医学领域,治疗当地疾病,郑和船队从西洋各国引入的药材,大部分也被后来医者广泛运用于医疗实践中。材料表明(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郑和下西洋为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C、郑和下西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D、郑和下西洋提升明朝国际影响力
-
19、明洪武九年(1376年)对行省领导体制进行了改组,将各地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中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是执行皇帝旨意,向地方发布政令。这一改革( )A、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B、缓和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导致地方官员权力划分模糊
-
20、元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当时的印度、朝鲜、日本等国,曾与元朝纸币建立了兑换比率关系。波斯国学习、仿效元代纸钞经验,甚至把汉文“钞”字照抄不误。这印证了元朝( )A、纸钞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B、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发展 C、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D、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