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27年秋收起义的队伍打出的旗号是(     )
    A、国民革命军 B、北伐军 C、八路军 D、工农革命军
  • 2、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蒋介石被《时代》周刊关注是因为(     )
    A、他组建国民党,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他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C、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D、他指挥军队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 3、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是(     )
    A、鲁迅 B、陈独秀 C、周恩来 D、李大钊
  • 4、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
    A、进行思想变革 B、尊孔复古 C、提倡男女平等 D、普及白话文
  • 5、下列属于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而发动的斗争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革命
  • 6、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一项是(     )
    A、扶助农工 B、民族 C、民权 D、民生
  • 7、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一张学生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这张文凭应该出现于(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9年
  • 8、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该“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 9、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 10、一位史学家说:“……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11、近年来,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下图所示国宝见证了

    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沙俄的趁火打劫 C、英法联军的暴行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 1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
    (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它有什么消极的影响?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对秦朝的影响,分析长城的当代价值。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
  • 14、

    考古发现是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补全表格。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

    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2个)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2个)

    材料四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立人像、神树,体现了浓郁的本地文化面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青铜文明。殷墟发现了少量的金器金箔、青铜戣;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kuí)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在考古人员看来,这可能是受到三星堆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三星堆发现“鸮”形饰物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啥关联》

    (4)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考古成果对认识和发展中华文明有什么作用。
  • 15、从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中的云雷纹、铜顶尊中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罍(léi)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B、文明尊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并各具特色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16、下表内容反映出(     )

    文献

    言论

    《墨子》

    “一天下之义”

    《孟子》

    (王者)“定于一”

    《荀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A、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各学派思想主张趋同 D、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 17、下面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18、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定居生活的影响 B、生产力的发展 C、阶级斗争的结果 D、使用火的结果
  • 19、《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德行 B、部落势力 C、财富多寡 D、征战功绩
  • 20、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先民审美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C、奴隶社会禅让制度盛行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上一页 908 909 910 911 9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