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察“名城见证的历史”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1842.8”在“南京”签署的屈辱条约中,中国丧失了哪一领土?在“南京”建立的“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什么?
    (2)、“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见证了哪一近代化探索活动?写出这一运动客观上起到的进步作用。
    (3)、“北京”于1898.6.11—9.21开展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4)、“1911.10.10”发生于“武汉”的哪一事件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什么?
  •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最大贡献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是中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 3、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     )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封建制度
  • 4、“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的某次起义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据此判断,这次起义是 (        )
    A、萍浏醴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5、“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这一严峻形势的出现是因为(     )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6、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以往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府的残酷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军内部分裂 D、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 7、维新派一直宣传民权、开国会,但“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这反映了(     )
    A、维新派主张君主专制 B、设国会不适合国情 C、改革派力量不够强大 D、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 8、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19世纪末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公元前5世纪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达到全盛

    公元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了①

    公元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公元646年

    日本②开始

    公元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

    公元15-16世纪

    探寻新航路

    ——整理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所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①处应填宗教名称是什么,②处日本进行的改革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

    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逐步走向近代社会。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经济发展】

    材料一: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最早的租地农场出现于14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谋取利润,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目的,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摘编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共同之处。

    【思想引领】

    材料二:“文艺复兴”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古典的,更是创新的。它是古典的,因为它使罗马帝国衰亡以前的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个时期的艺术巨匠们向世人证明,神权统治并没有把欧洲同它的文化源头隔绝,而是让圣母、圣子都焕发出人性的光泽。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图A《蒙娜丽莎》

    (2)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既是古典的,更是创新的”的含义,从审美的角度,简要赏析图A作品。

    【新路出现】

    材料三:哥伦布,中世纪欧洲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并成为到达美洲新大陆并发表其事业的首位西欧人。自幼便热爱航海,他认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启航后,船身由下而上渐渐消失的原因,正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间,欧洲国家极需要南亚、东南亚的香料和黄金,但通往亚洲的陆路却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因此欧洲的君主开始改变以往的想法。哥伦布在到处游说了十几年后,于1492年,终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

    ——摘编自徐戈平《哥伦布》

    图B 麦哲伦

    (3)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能够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简述图B人物及其船队的贡献。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的判决结果一般是记录在案的,从而形成所谓的“判例”,而新的“判例”便可以作为新的习惯法在下次审判中被引用。虽然庄园惯例并不是由庄园领主统一制定的,但当已经存在的惯例不能够完全的满足领主的某些利益时,领主会召集农民来重新制定新的庄园惯例。每个庄园法庭里农奴和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经过无休止的争辩,从而产生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新的判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集体表决,我们会发现新的惯例在慢慢倾斜,倾向于农奴一方。

    ——摘编自刘璐《论中世纪英国庄园法庭的性质》

    材料二: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上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催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一些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材料三:中世纪的大学是一种学者们的行会,它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包括不同种族和国藉的学生。中世纪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大学由教堂学校或修道院学校发展而来,大学作为师生的行会,也具有大量特殊的权利,如居住权、司法自治权、罢课权、免税及免役权、教学许可证颁发权等。

    ——摘编自邢亚珍《12世纪文艺复兴与大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中世纪“庄园惯例”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大学教育起着怎样的作用?
  • 12、1895年,列宁评价一份纲领性文件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该“纲领性文件”是(     )
    A、《法理概要》 B、《权利法案》 C、《共产党宣言》 D、《大宪章》
  • 13、“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14、制作年代尺有助于梳理史实之间的时空联系。下面年代尺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写的史实是(     )

    A、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萨拉托加大捷 B、发表《独立宣言》、滑铁卢战役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雅各宾派上台执政 D、发表《独立宣言》、萨拉托加大捷
  • 15、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而且还保证要执行议会的法律,依据议会法律行事。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导致国王的权力丧失 B、强化了议会权力 C、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 D、开启了依法治国
  • 16、恩格斯评价但丁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掷铁饼者》
  • 17、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此次改革的实质是(     )
    A、效仿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 B、建立以幕府为中心的统治 C、发展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实现大和政权的基本统一
  • 18、9世纪的西欧社会建立了一套特定的仪式,其誓词强调“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我的一举一动必将以他(主人)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经济发展 C、教会权力受限 D、王权得到加强
  • 19、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不仅开辟了欧洲建筑艺术的先河,更是人们团结一致捍卫自由、抨击民主的内在精神的体现。下列属于古希腊建筑的是(     )
    A、金字塔 B、帕特农神庙遗址 C、万神庙 D、摩亨佐·达罗遗址
  • 20、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在印度数千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和细致的职业分工,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种姓制度中负责掌管祭祀的是(     )
    A、首陀罗 B、吠舍 C、婆罗门 D、刹帝利
上一页 906 907 908 909 9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