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确立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三部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都是(     )
    A、天主教会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C、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D、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 2、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9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     )
    A、医学进步治疗水平提高 B、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三角贸易贩卖大量黑奴 D、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 3、《神曲》、《红楼梦》和《物种起源》均在1986年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三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诗歌

    剧本

    散文

    B

    彼特拉克

    曹雪芹

    达尔文

    C

    抨击世俗王权

    叙述爱情悲剧

    挑战教会神学

    D

    倡导人文主义

    反对封建礼教

    阐述自然选择

    A、A B、B C、C D、D
  • 4、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国王提供财政支持,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和账目保管人等,而作为回报,国王向市民们提供保护,颁发皇家特许状。这有助于(     )
    A、城市自治,庄园衰落 B、商业繁荣,人口减少 C、削弱割据,强化王权 D、乡村萧条,城市发展
  • 5、1984年被称作“企业元年”,在这一年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有江苏华西村、西邻京华村等,这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 6、下表是某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录,由此判断本课的主题是(     )

    重在预防——“治未病”思想

    功在总结——《本草纲目》

    传承与创新——青蒿素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民观念的转变 D、教育事业的进步
  • 7、1978年12月13日,中粮与可口可乐达成协议,允许其进入中国;197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第一个生产车间奠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一五计划开展 B、十年浩劫结束 C、改革开放 D、加入世贸组织
  • 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出现观看外国马戏、赛马、歌剧、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喝下午茶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
    A、社会生活多元化 B、中西文化对立 C、社会风俗西方化 D、妇女地位提高
  • 9、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据此可推断(     )

    年份

    英国

    德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1917

    51989185

    53.6

    ——

    ——

    1918

    49890293

    51.5

    ——

    ——

    A、英德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德国经济实力下降 C、中国民族工业获发展良机 D、英国国力由盛转衰
  • 10、以下两幅作品共同彰显的精神内涵是(     )

       

                     周令钊《五四运动》                                   郑作良《卢沟醒狮》

    A、艰苦奋斗精神 B、不屈抗争精神 C、革命首创精神 D、国际主义精神
  • 11、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并由此发起(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 12、有学者指出:“这个事件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还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事件是(     )
    A、天京事变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3、继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后,徐继畬著《瀛寰志略》,不用“天下”、“海国”,而用“瀛寰”(意指世界)为其书命名。这一变化说明(     )
    A、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B、天朝上国思想束缚被打破 C、仁人志士全面向西方学习 D、鸦片战争直接扭转国人观念
  • 14、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里把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 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 15、明太祖颁布《授职到任须知》,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该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     )
    A、依赖宗教神学巩固政权 B、文教礼治以规范秩序 C、依靠严刑峻法加强管理 D、强化吏治以维护统治
  • 16、唐代政府的最高机构在政事堂。凡是皇帝命令,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宰相专权篡权 B、说明制度较开明合理 C、源于皇帝较软弱可欺 D、体现中央集权制革新
  • 17、每遇重大灾异事件,西汉初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皇帝则往往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反映了(     )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监察制度逐步完善 C、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D、制度腐朽统治黑暗
  • 18、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湖北随州周墓却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这说明该墓主所处时代(     )
    A、周已迁都湖北随州 B、周朝礼制森严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分封制遭破坏
  • 19、棉花,将不同大陆连在一起,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关于劳动力、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故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代的扩张和野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发明家及制造商为降低劳动成本,促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纷纱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的发明。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近200倍,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其他世界竞争对手。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可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三1861年,棉纺织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为欧洲商人带来巨大财富,也使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以至英国商人担忧,全球棉花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链可能被切断。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四 2021年3月,HM、耐克等企业依据谎言,宣称拒绝使用新疆棉花,引起中国网民广泛声讨和抵制。美国等某些西方国家反华势力炮制针对新疆棉花的谎言,远不止于棉花本身,背后藏着抹黑中国形象、打压中国产业的图谋,令国际社会正义之士不齿,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

    ——摘编自新华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空间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末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简述棉纺织业发展对英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19世纪60年代初棉纺织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英国商人担忧供应链被切断的理由。

    (4)据材料四,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新疆棉花事件”的企图。请你谈谈中国政府和人民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根本出发点。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对战胜国来说,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一定的妥协。但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对德国来说,它是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和约激发的复仇主义情绪随着国力的恢复而不断增长,摆脱和约所强加的束缚,潜伏着挑起战争的危险。

    ——《美国通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2)、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区别?
    (3)、综上所述,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上一页 888 889 890 891 8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