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是出土于甘肃灵台的铜柄铁剑。战国时,铁器遍及七国地区,并见于北方的东胡、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战国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
2、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交纳贡赋财物,并随从作战。这反映了当时( )A、推崇君权神授 B、实行了分封制 C、战乱比较频繁 D、有完备的礼仪
-
3、2023年7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元谋人遗址考古发掘。在早期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A、已经能够建造房屋 B、会磨制工具,能直立行走 C、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D、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
4、许多重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足迹。请参照示例,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并为你所分的每一组分类凝练一个主题。
(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不得少于3组;主题凝练须简明扼要,科学合理,符合史实;照抄示例不得分。)
人物:
①陈化成 ②张之洞 ③邓世昌 ④奕䜣 ⑤毛泽东 ⑥胡适 ⑦董必武 ⑧孙中山 ⑨黄兴 ⑩李宗仁 ⑪张自忠 ⑫蔡元培
示例
分类
主题
①③⑪
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作答区
分类
主题
-
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带领解放区军民打响了人民解放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来到重庆,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反响。《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泽东先生……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摘编自刘琼《70年前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的历史细节》
材料二 就是因为这样,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
——摘编自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
项目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数量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1)、依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毅然来渝”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2)、材料二中的“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指的是什么?揭开这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渡江战役结束后,哪一地区再次与祖国大陆分离?(3)、材料三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 -
6、
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摘编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5)》
(1)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召开的背景。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时间轴中的A、B、C处内容补充完整。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你对国共两党合作有何认识?
-
7、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等国急于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他们片面地认为,商品难以在中国打开销路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1854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因此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就决定用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屈服,达到重新“修约”、扩大侵略的目的。
材料三 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景象却是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抢掠被认可……每个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制或外国制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砸毁掉……
——摘编自《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日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条约中的“割香港岛给英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用战争手段”指的是后来的哪一侵略战争?(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那里”指的是什么地方?这场洗劫的罪魁祸首是谁?(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材料所涉及的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了“大人”“老爷”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出中华民国( )A、鼓励个性解放 B、提倡女子教育 C、提倡平等观念 D、保护人民财产
-
9、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在1937年某一战役大捷次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的便是这十个字。这里的“第一个胜利”(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10、古田,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这是因为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这次会议上确立了( )A、“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
11、1927年,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该起义( )A、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B、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
-
12、“5月4日,在北京求学的甘肃籍学生张一悟、丁益三、张亚衡等参加了一场伟大的斗争。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并逮捕了多名爱国学生,其中有甘肃籍学生王和生等人。5月7日,张一悟、丁益三、张亚衡等学生代表去段祺瑞官邸请愿,要求面见段祺瑞,并递交请愿书……他们三人被甘肃籍同学誉为‘榆中三杰’。”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13、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还兴办了新式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同时,洋务派采用西式方法练兵,进行近代海防建设。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振兴中华”
-
14、今年(2023年)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70周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件,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材料中的“法律文件”指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15、制作时间轴,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标志性作用的两个历史事件。(2)、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参考但不得照抄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事件:工业革命开始、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试航成功、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论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起来。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1807年,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试航成功。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轮船、火车、铁路的发明及使用,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大大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结论: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出行效率,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6、
为研究广东近现代历史,某校九年级历史社团找到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人物篇】
容闳,广东香山人,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曾赴美采购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设备。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公车上书和北京、上海的强学会,创办《时务报》。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被尊称为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依据第一组材料概括出一个恰当的主题,并结合上述人物所经历重大事件及其意义予以说明(任举一例)。第二组:【遗址篇】
广州农讲所旧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工农运动进入一个新高潮,为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由中共倡议建立和主持,连续培训6期学员。
汕头大埔会馆旧址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周恩来、叶挺、贺龙、彭湃、李立三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红色交通站旧址(汕头站)
中共中央交通局设立至中央苏区的直属绝密交通站,为护送干部、输送物资和递送情报发挥巨大作用。
(2)根据第二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旧址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研学之旅的目的地,并说明入选理由。第三组:【城市篇】
(3)综合上述三组材料,请你谈谈广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展现出怎样的精神风貌? -
17、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道核心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思想变化的原因。材料二“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扶持。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养老文化的特点。材料三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
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
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义则不争。
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梯之至,通于神明。
——(西晋)傅咸《孝经诗》(二章)
(注:傅咸《七经诗》首开集句诗的集句模式,集句诗,又称集锦诗,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
(3)指出材料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孝道文化有何史料价值。 -
1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意在(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重塑政府形象 D、缓和社会矛盾
-
19、有学者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该学者意在强调( )A、政府必须主宰经济发展 B、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应是必然选择 D、苏联计划经济的完美性
-
20、历史地图体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大陆相互怒目而视”的形势。它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是( )A、同盟国与协约国对峙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两极格局 D、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