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请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
    (1)、写出19世纪末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这场变法运动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前仆后继,写出两例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策划或领导武装起义的地点及其领导人。
    (3)、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哪一政府统治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先后进行了哪两次反袁斗争?
    (4)、以上问题的探究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 2、阅读下列和上海近代历史有关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1919年“六三”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到上海,6月5日起,上海工人纷纷罢工,支援学生斗争,参加罢工的有各纺织厂、机器厂、船厂、铁路公司、轮船公司、电车公司、报局、印刷厂、饭店工人,总数约六七万人。

    材料四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1)、材料一中的“李鸿章”是哪一派别的代表人物?再写出一例与“轮船招商局”性质相同的企业。
    (2)、材料二的观点出自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写出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时务报》宣传了哪一进步思想?结合所学写出1915年在上海创办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报刊及其创办者。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说明哪一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4)、写出材料四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历程中体现的精神。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孙中山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材料三 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A》,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1)、结合材料一写出“孙中山”的奋斗目标。材料中“新的学说”指哪一思想?写出阐述这一思想的报刊。
    (2)、写出体现材料二“共和政体”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写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判断“A”处文献名称并写出其性质。
    (4)、请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
  • 4、小明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搜集到以下历史资料。请根据这些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文明。

    材料二   小明搜集的日本人旅顺大屠杀和杀害义和团团民时的照片

    材料三   小明摘取的《南京条约》原文中的部分内容。

    第三条: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材料一中涉及哪几次列强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的图片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通过这些照片你能感受到什么?写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3)、史料的类型包括音像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材料三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通过该史料你可以得知《南京条约》的哪些内容?
    (4)、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本次历史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 5、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是(     )
    A、蔡元培 B、毛泽东 C、李大钊 D、鲁迅
  • 6、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均田免赋” C、“扶清灭洋”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其中掌握北京政府的军阀是(     )
    A、冯国璋 B、段祺瑞 C、陆荣廷 D、唐继尧
  • 8、1935年,北京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这一年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
    A、民国二十年 B、民国二十二年 C、民国二十四年 D、民国二十六年
  • 9、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革命军》的作者是(     )
    A、章炳麟 B、邹容 C、陈天华 D、黄兴
  • 10、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 11、民国初,胡适撰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旗帜鲜明地主张(     )
    A、新道德 B、白话文 C、科学 D、民主
  • 1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和相关事迹的搭配,正确的是(     )
    A、聂士成--廊坊一带阻击八国联军 B、邓世昌---黄海海战中奋勇杀敌 C、关天培-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D、林则徐--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 13、在中法战争中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的清军将领是(     )
    A、刘永福 B、沈葆桢 C、冯子材 D、陈化成
  • 14、近代农民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的文献是(     )
    A、《资政新篇》 B、《国闻报》 C、《天朝田亩制度》 D、《辛丑条约》
  • 15、某校学生为探究中国近代史的某个专题,查阅了有关《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专题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16、中国近代前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认识历史事件高层次的表现,从中可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

    ——孙中山《国事遗嘱》(1925年)

    材料三:初期《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它的作者们认为,为了使中国真正能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巨大的激动,尤其是先进分子由此开拓了眼界,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已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李大钊在1918年到1919年间开始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孙中山为什么在武昌起义后说“革命以成”,而在后来却说“革命尚未成功”呢?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宣传主流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 18、中国近代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据王铭珍《北京有座西洋建筑博物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一在哪次侵华战争过程中发生,图二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个条约签订之后,并指出图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交民巷异域建筑形成的原因,概括将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列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意义。
  • 19、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20、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B、创办《时务报》 C、建立中国同盟会 D、武装起义救中国
上一页 876 877 878 879 8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