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下是同学们为某项目式学习活动整理的资料,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一   A组同学整理了以下资料: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材料二   B组同学收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四块浮雕图片:

           

    材料三   C组同学收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请补充材料一表格中▲处条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总结这些战争及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请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幅浮雕,阐述它入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理由。(需体现时代背景和精神价值)
    (3)、在前两组同学已有资料的基础上,C组同学还需补充哪些史实来印证材料三的碑文?综合上述材料,请推测同学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式学习的主题。
  •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铜权和半两钱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毁若干书籍……翌年,又有所谓“坑儒”之事。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隋唐王朝在继承前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设置羁縻府州(唐朝统治者为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设立的“以夷治夷”的政策)、和亲、纳质宿卫、互市、朝贡贸易和武力征伐等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民族政策和统治策略,在进一步丰富中央王朝民族治理经验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的交流。

    ——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三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从史料价值看,哪则材料可信度最高?(写序号)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的民族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举出一个体现其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王朝说明其对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确立所做的贡献。
  • 3、1804年,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曲》时,本已决定叫《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因获知拿破仑称帝后愤而改名。这部作品就是(       )
    A、《马赛曲》 B、《欧也妮·葛朗台》 C、《英雄交响曲》 D、《国际歌》
  •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社会经常可以听到“回到纺车去”“放弃英制纺织品”,跟随领导者“向食盐进军”“拒绝纳税”等宣传口号。这些口号反映的运动是(       )
    A、玻利瓦尔革命 B、卡德纳斯改革 C、华夫脱运动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5、纪录片《马克思和阶级斗争》提到,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频发,马克思分析后提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成果是(       )
    A、自由放任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实用主义
  • 6、17世纪末,一位英国贵族参加议会活动后感慨道:“这几年国家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国王还在,可感觉又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英国(       )
    A、斯图亚特王朝重新复辟 B、议会权力受到国王限制 C、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 D、国王权力遭到完全剥夺
  • 7、明治政府一度把政府投资的官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使这些企业在技术改造后迅速盈利。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农业发展 C、实现文明西化 D、推动近代工业
  • 8、罗马法规定:“若有人在公共道路上放置障碍物,致使他人受伤或财产受损,放置者需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
    A、维护奴隶主利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契约和程序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 9、下表反映了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96年

    2012年

    2018年

    粮食产量

    6000亿斤

    10000亿斤

    12000亿斤

    13157.8亿斤

    A、土地改革的实行 B、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的建立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
  • 10、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中的中央大礼堂仍保留着党的某次大会的原貌,因为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八大
  • 11、小明在笔记本中画下了这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示意图,并补充了各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以下说法可以与“短暂春天”对应的是(       )

    A、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欧洲列强因一战暂时无暇东顾 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
  • 12、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是清政府组织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促成其人生此段经历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 13、某历史文化展览中展出了一本古籍,旁边的介绍词为:“本书系统地涵盖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领域的生产工艺,享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美誉。”该古籍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短衣、裤褶被中原汉族军民采用并改良。同时,少数民族贵族在正式场合穿融入汉族冕服元素的服饰。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多元格局下的民族心理认同 B、政治局势对服饰交流起决定影响 C、汉族服饰在交流中丧失主导地位 D、少数民族服饰全面取代汉族服饰
  • 15、据《汉书》记载,有人献千里马给汉文帝,文帝却以“我自己乘上千里马,独自能跑到哪里去呢”为由,推辞不受,并下诏禁止各地进献奇珍异物。这体现了汉文帝的执政理念是(       )
    A、重视农业,劝课农桑 B、克己节用,不事奢华 C、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D、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16、下图为海域仙人洞遗址出土的穿孔项链,现陈列于辽宁省博物馆中。此文物的发现,可以直接证明当时居民(       )

    A、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水平 B、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C、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已经形成了等级的观念
  • 17、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世界人口统计(单位:百万)

    年份

    1650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非洲

    100

    95

    90

    95

    120

    198

    亚洲(苏联除外)

    327

    475

    597

    741

    915

    1320

    拉丁美洲

    12

    11

    19

    33

    63

    162

    北美洲

    1

    1

    6

    26

    81

    168

    欧洲与苏联

    103

    144

    192

    274

    423

    593

    大洋洲

    2

    2

    2

    2

    6

    13

    总计

    545

    728

    906

    1171

    1608

    2454

    ——摘自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指出A、B区域依次代表的大洲名称,并分析18世纪初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人口增长倍数最大的区域,并结合史实分析该区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另举一例呈现世界各地区间的互动交流。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大城市新式医院已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

    ——摘编自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红军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三   中国的医疗体系从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之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30年内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岁。这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医疗体系:城市中有覆盖面非常广的公费医疗:农村有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三方而互为补充。这种医疗体系在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摘编自林毅夫《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医疗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合理解和(要求:观点明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仅就一个材料提炼观点不得分。)
  • 19、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名称

    良渚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

    汕头市博物馆

    部分

    展览

    设置

    水乡泽国

    文明圣地

    玉魂国魄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

    岭南开发第一人——赵佗与南越国文物展

    花样年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纹饰专题展

    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

    粤东藏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江河入海流——汕头历史陈列

    南海遗珍——“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


    镇馆之宝

    A


    神人兽面纹玉琮,祭祀礼器,内圆外方,象征王权。

    B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反映了宋人对“道法自然”的追求,堪称“中国之冠”。

    C


    “蕃禺”铜鼎,得名于鼎身的铭文,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史。

    D


    金漆木雕人物博古纹神椟,采用多层次镂通雕,寄托潮人情思

    (1)、归纳以上博物馆展览设置的特点。
    (2)、任选至少两件镇馆之宝,设计一个展览,自拟展览主题。

    示例:展览文物:AD   主题:古代中国的精神信仰(照抄示例不得分)

    (3)、任选镇馆之宝A、B、C中的一件,为其编写解说词。(提示:可从文物的来历、形状、颜色、材质、纹饰等提取信息,说明其艺术、技术、历史价值)

    示例:(照抄示例不得分)

    这件金漆木雕人物博古纹神椟是清朝年间的物件,多层次镂通雕的技法和金漆装饰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形象各异的雕刻图案,既有自然美感又有文化内涵。神椟作为存放祖先牌位或遗物的容器,是展现清代潮人社会风貌的一手(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家族的根脉传承及古代的祭祀文化。

  • 20、以下是某学习小组收集的两张漫画,其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B、全球人口与生态问题 C、全球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D、西方资本扩张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