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甲午战争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两年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欧美列强出面了。欧美列强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国家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国家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清政府的防务实力让欧美列强有点儿不摸底了。但是欧美列强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清政府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摘编自王树增《1901年》
材料三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四 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俄密约》,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此后,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马关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和后来所谓的“赎辽费”,清政府无力偿还,只得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大量举借外债。
——摘编自柳长毅《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五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以后从来没有过这种景象,民族危机带来了新的转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教的觉醒。
——摘自戴选《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分别持什么心态?(3)、依据材料三指出《申报》对“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对中国的影响。 -
2、“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男女服饰完全西化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一时 C、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
3、1948年,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如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民工543万人,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等大量军需物资,转运伤员。这主要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B、减租减息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 C、人民解放军取得不断胜利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
4、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认为“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论持久战》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党史资料和抗战回忆录反映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论持久战》(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促使全中国空前团结和统一
-
5、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6、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变为“逼蒋抗日”,再变为“联蒋抗日”。国民政府也从坚决反共。“副共”转变为“政治解决”共产党问题,与其商讨共同抗日。这表明( )A、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拉开序幕 C、国共两党适时调整政策应对时局变化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转变关键
-
7、毛泽东曾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里毛泽东意在强调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准确性 B、“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性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必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
-
8、民国初年,伴随政治上的动荡局势和帝制复辟的酝酿,思想界一度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学术界注重传统风气的抬头……凡此种种,都与民国精神不相吻合,与此同时,民国局面的不如人意,促进了另一批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引发了( )A、洋务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
9、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混战所导致的市场资金短缺,使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所谓“黄金时期”转瞬即逝,且军阀间又因派系关系而互不统属,社会横向经济便为战争所切断。这反映了军阀混战( )A、导致耕地减少荒地增加 B、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C、导致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D、是对内独裁专制的产物
-
10、“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是指(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战争
-
11、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段材料说明( )A、清朝统治迅速分崩离析 B、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辛亥革命潜藏失败隐患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12、本来,兴中会的会员95%是广东人,华兴会常自称“湖南团体”,光复会的成员大多是浙江人,同盟会打破了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周恩来曾描述:“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文字旨在强调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拓宽了革命道路 C、三民主义顺应历史潮流 D、团结了革命力量
-
13、维新变法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以上资料说明( )A、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经验不足
-
14、随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涌入,英美将军舰驶入了中国内河,主要是长江流域。1913年,美国专门为长江巡弋建造了两艘军舰,即帕洛斯号和莫诺卡西号,第二年,这两艘军舰就沿长江一路驶到了距离长江入海口2100公里的重庆。上述两艘军舰能够驶入内河、重庆的依据是(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北京条约》
-
15、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推动了文化普及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
16、在梁启超看来,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因为当时处于“外族势力侵入之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使得“旧政府借外族之力以倒革命军”,其结果是“李鸿章之以戈登灭洪秀全”。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天国领导争权夺利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D、高层军事将领决策失误
-
17、“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深知圆明园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它不仅是清朝皇帝经常居住的行宫,也是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将其焚毁可以对清廷产生强烈的震慑作用。”作者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是( )A、显示其军事力量的强大 B、对民众抵抗的报复 C、掩盖抢夺文物后的罪恶 D、对清王朝施加压力
-
18、“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这说明鸦片战争( )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破产 B、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C、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使清政府彻底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
19、1844年,广州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为87.4%,上海为12.6%;1852年,两地基本持平。1853年,上海在对外贸易所占份额上升到62.1%,广州则降至37.9%。这反映了当时( )A、广州仍是对外贸易中心 B、外国对华贸易停滞不前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中国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20、清政府曾规定,白银1两兑换制钱1000文,当白银1两兑换制钱超过1000文就称为“银贵钱贱”,反之则为“银贱钱贵”。据此判断,18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夕,银钱比价走势出现“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 )A、康乾盛世时期物价较稳定 B、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 C、闭关锁国导致的贸易逆差 D、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