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近代以来,广州与中国诸多历史大事件息息相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广州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请结合上表,确定一个观点,运用表中有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简述材料二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不彻底”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3、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
4、伴随着近代化的步伐,我国教育、新闻出版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下图所示出版物属于我国内陆地区出版机构发行的是( )A、《申报》 B、《解放日报》 C、《大公报》 D、初等小学校新国文教科书
-
5、“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
6、下图是中华民国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国民革命运动史 B、抗日战争史 C、敌后战场减租减息 D、解放战争史
-
7、“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
8、下表中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科学与愚昧的较量
-
9、1919 年5月 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0、“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下列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A、兴中会成立大会 B、同盟会成立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
11、下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按落款日期它应当颁发于(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
12、《全球通史》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如下分析: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想要说明的是( )A、留学生对辛亥革命没有积极贡献 B、西方教育不利于培养近代人才 C、民主共和与官僚政治水火不容 D、照搬西方制度不合中国国情
-
13、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科州丹佛市的孙中山从一份地方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是(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爆发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退位
-
14、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A、曾国藩 B、谭嗣同 C、李鸿章 D、孙中山
-
15、史界认为,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 )A、维护和加强了清朝统治 B、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C、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
-
16、甲午海战后《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甲午战败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D、促使中国放弃了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
17、《资政新篇》关于新道德29项措施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都是强调天王专制的权威,其权威来源于上帝教的信仰。中间的大量内容却展现了洪仁玕理想中的以“柔远人之法”为指导的“新天新地新世界”的图景。这些措施( )A、传递了适度改革的意愿 B、彻底否定了封建礼教 C、实现了政教合一政体的建立 D、广泛传播了西方思想
-
18、若以“古老帝国的惊醒”为主题学习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应为( )A、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B、中国人民对于救国道路的探索史 C、中国主动融入近代世界的历史 D、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史
-
19、“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洋务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开平煤矿
-
20、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 年 6月 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1944年6月8日, 《解放日报》发表《第二战场开辟与中国抗战》的社论,指出“日寇的死期已不远了,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由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而更加速地逼近了".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