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手搜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下表),其中可以用来(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粗糙的石器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D、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参考下述示例,提取2则材料信息,分别说明其对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价值。示例(不得选取示例作答):

    材料信息:“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

    史料价值:研究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形成了一种改良京剧,被称之为海派京戏。下表为海派京戏部分知名剧目简介。

    首映时间

    剧目

    简介

    1901年

    《党人碑》

    以北宋书生谢琼仙的故事来影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害一事。作者化用谭嗣同的诗歌在剧中痛呼:“他自仰天而笑,我却长歌当哭”。

    1904年

    《波兰亡国惨》

    据波兰被瓜分的真实历史改编,影射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

    1908年

    《黑籍冤魂》

    (“黑籍”指鸦片)

    改编自同名小说,以一个家族五代人的视角展现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情况。采用话剧加唱的演绎方式,并在演出当场出售戒烟药。演出团队遭到鸦片贩子来信恐吓,也收到法国驻上海领事赴法演出的邀约。

    1910年

    《明末遗恨》

    取自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到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期间的历史,剧中扮演崇祯帝的演员,后参加辛亥革命,人称“革命艺人”。

    ——摘编自上海通志馆《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派京剧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派京剧产生的历史影响。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是戊戌变法的部分评价。

    书籍或人物

    评价

    《戊戌政变记》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清代通史》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

    赫德

    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传》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

    章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存在的局限和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成功的一般要素。
  • 5、武昌起义成功后,《神州日报》刊登了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见下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朝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B、南北和谈陷入僵局 C、列强坚决阻挠中国革命 D、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6、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题11表是关于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记录,由此可以得出(     )

    出处

    记录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熊秉坤《武昌起义谈》

    程定国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也

    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当事人孙中山的观点更可信 C、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个人所处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 7、下表反映了清代后期财政收入结构情况(单位:万两),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数额

    比重

    (%°)

    1849

    3281

    76.40

    499

    11.62

    470

    10.98

    4250

    1891

    2367

    26.39

    717

    8

    3711

    41.08

    8968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A、小农经济是国家最主要税源 B、清朝政府加大对人民的剥削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8、《义和团和中国之关系》一文认为,义和团虽是“无学之徒”,但却“视死如归,摇动世界”“动天下之兵,寒列强之胆”,为中国“种无数强根”“播无数国民独立之种子”。这表明(     )
    A、民众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B、革命开始成为社会主流 C、农民阶层不能解救中国 D、列强丧失统治中国信心
  • 9、表格的使用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表格理解全面准确的是(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B、条约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条约严重侵害了中国国家主权
  • 10、《天演论》中指出:“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大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严复宣传此思想的目的是(     )
    A、宣传君权神授论调,为君主专制进行伪装辩护 B、引入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C、主张推翻清朝政府,为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D、倡导学习西方思想,为民主共和传播扫清道路
  • 11、“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的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新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 12、对下面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年

    内容

    1795

    济贫法改革

    1834

    济贫法修正案

    1905

    失业工人法

    1908

    养老金法

    A、表格反映了17—19世纪英国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 B、折线图反映的现象与表格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两则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矛盾 D、折线图反映出资产阶级和工人的收入在平衡发展
  • 13、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塑料、药品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这些成就取得于(     )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新航路开辟时期
  • 14、下图是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现存于德国斯图加特市的汽车博物馆中。若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属于(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 15、1789年7月14日,当路易十六听到某事件消息时,询问身边的廷臣昂古尔公爵:“这是一场叛乱吗?”昂古尔回答:“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该事件可能是(     )
    A、召开三级会议 B、攻占巴士底狱 C、罗伯斯庇尔上台 D、拿破仑发动政变
  • 16、下图是某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如图所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据此判断,该地图(     )

    A、可能绘制于新航路开辟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 17、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文艺复兴先驱但丁主张“人不能像野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他们的思想所体现的共同核心精神是(     )
    A、浪漫主义 B、重商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 1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某校团委设计一场以“牢记历史”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牢记历史】

    材料一:搜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图片

    (1)以上条约的签订,分别是在什么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2)这些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西方列强发动这些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时代人物】

    材料二: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4)请从三位英雄人物中任选一位做简要介绍,并思考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看到这些屈辱条约的签订以及英雄人物的抗争,谈谈你的感想。
  • 19、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指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 20、《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男女实现了平等 D、封建思想的根除
上一页 697 698 699 700 7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