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示意图能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图中“?”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A、实施五年计划 B、开展工业建设 C、法西斯专政 D、推行“以工代赈”
-
2、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城市里也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往日寂静的城市又恢复了活泼的气象。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3、有人评述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英美日都在分赃的一方,中国却在被分的一方。”下列最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 B、《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九国公约》的签订
-
4、“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几句歌谣描述了哪次国际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A、华盛顿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
5、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下列属于研究十月革命的一手史料的是(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文物 B、油画《武昌起义》 C、小说《战争与和平》 D、电影《列宁在1918年》
-
6、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C、交战双方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
7、科学进步促进思想解放。打破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掀起生物科学领域伟大革命的科学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安娜·卡列尼娜》 D、《向日葵》
-
8、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时,某历史小组就下列材料的史料价值展开争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伦敦市政档案文件
②小说《雾都孤儿》
③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
A、①是原始档案,可信程度最高 B、②是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D、三则材料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
9、《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兴起于轻工业 B、美国和德国领先 C、进入“电气时代”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
10、电炉取代煤炉或气炉,机械电冰箱取代冰盒;电动洗衣机、电熨斗、真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庭劳动;19世纪60年代冷藏车的发明,优化了食物保鲜技术。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D、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
11、下图是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现存于德国斯图加特市的汽车博物馆。该汽车对于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发明家斯蒂芬森
-
12、李宏宇同学在学习某课后制作了如下示意图,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 D、日本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
13、据统计,1861一1870年,俄国农民外出谋生的人数为129.13万人,而到了1891一1900年,外出谋生农民数量上升至713.66万人。这源于谁的改革成效( )A、亚历山大二世 B、列宁 C、斯大林 D、赫鲁晓夫
-
14、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明治维新 C、罗斯福新政 D、列宁新经济政策
-
15、下列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 )
“我绝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我的章西,绝没有好下场”。——章西女王
“坚定坚定再坚定,耐心耐心再耐心,我拉美大陆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A、一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1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材料二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于是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午一时半,来自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聚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表现在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并赋予人民性、时代性的新内容……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因素,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解放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新华《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回答,“新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社会变革”指哪一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来“唤醒国家及人民”?(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该事件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4)、根据材料四,概括民族觉醒与抗日战争之间存在的关系。(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的因素”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7、报刊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时代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表一有关“教育考试”新闻报道在《申报》出现篇数变化
时间
1906年
1911年
1912年
教育考试
20篇
0篇
1篇
表二 “民族”一词在《申报》出现的次数变化
时间
1928年
1939年
民族
1119次
2369次
材料三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材料四 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表一、表二中《申报》在1906年和1939年分别对“教育考试”、“民族”新闻报道最多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述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信息。(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闻报刊的史料价值。 -
18、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而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三 最初,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了,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要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两位人物图片。
人物
图一左宗棠
图二梁启超
名片
地主阶级洋务派,参与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运动倡导者”倡导的是什么运动?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3)、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革命道路的两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两次变化的主要因素。(4)、请参照材料四的图一名片,概述图二人物的历史功绩。 -
19、对于当时流行的“依靠海陆军拯救国家”“通过教育拯救国家”等观点,张謇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国家好比一棵大树,其中教育是绽放的花朵,军队是结出的果实,而实业则是深埋地下的根基。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 )A、重视教育事业 B、增强军事实力 C、解放人们思想 D、发展社会经济
-
20、某学者在谈及抗日战争胜利缘由时指出:“(甲午中日战争)50年后,中国终于一雪前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努力。”“中国自身的努力”主要在于( )A、中国武器的先进 B、坚持全民族抗战 C、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D、解放区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