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雅礼集团的同学们以“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译文: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
——摘编自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三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变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施一系列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所采取的措施。(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变化。同时期日本发生的社会变革是? -
2、海洋格局变迁映射大国兴衰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请回答:
(1)、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跟两国最先开始远航探索密不可分,请分别列举一位受两国资助远航的航海家的名字及其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3、历史上,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在迁徙过程中不同文化发生了碰撞交融。请以“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4、目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部署了8.8万多名来自124个会员国的军警人员,连同近1.3万名文职人员和1300名联合国志愿人员,在四大洲分别参与14项维和行动。材料体现了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A、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B、制定和规范贸易协定 C、维护共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D、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
5、1750年前后,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按人口计算的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但到了1900年,后者是欧洲的1/18,是英国的1/50。导致这一悬殊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增长 B、制度的不同 C、殖民掠夺 D、大工业生产
-
6、《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结束了楚汉之争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7、“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 )A、形成宦官集团长期垄断朝政的局面 B、加剧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危机 C、导致皇权被外戚彻底架空 D、是郡县制度造成的
-
8、习近平总书记说:“天地之大,黎元(民众)为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 C、秦朝统一度量衡 D、孝文帝推行汉化
-
9、“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加速统一,结束割据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10、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统一六国的历史贡献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
11、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蕴含丰富的时空信息。从下图可获取的信息是( )A、各国的都城均临河而建 B、春秋时期争霸形势激烈 C、北方地区受到匈奴侵扰 D、中原汉族政权更迭频繁
-
12、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推行礼乐,规范等级秩序 B、营建洛邑,强化东方控制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
13、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A、为研究早期人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B、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C、科技文化成就突出 D、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
14、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
15、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基本素养。面对历史上的危机,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采取了回应措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留下了不同的足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克里米亚成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材料三:1861的美国公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决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有人说,克里米亚战争催生了俄国历史的进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新领导人……增强民族力量”,是特指日本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1861年的美国面临什么样的危机?林肯在这场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
16、下方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其中①处应填的是( )A、第一国际 B、工业革命 C、巴黎公社 D、宪章运动
-
17、下列选项中,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新法典》
-
18、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到公元前241)前,罗马慎重而稳步地扩大授与公民权的范围,有些城市变成了罗马的一部分,甚至享受在政府的投票权利。这一措施( )A、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B、消除了与殖民地矛盾 C、推动罗马帝国最终形成 D、确立了直接民主制度
-
19、关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不正确的是( )A、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特权等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吠舍和首陀罗同为社会底层人员,承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C、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D、各个等级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别,下一等级的人可以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
-
20、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图
图1
(1)材料一图1反映了哪国的革命历程?请用一个词形容图1革命的历程。该国是如何解决王权专制问题的?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曾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结果,林肯因“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的历史功勋而排名第一。
(2)材料二中《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颁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一条件?你如何理解林肯“拯救了国家,再造了美国”?材料三 1853年,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走上学习西方文明的道路,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
(3)日本是通过哪场变革摆脱了材料三中“巨大的生存危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这次变革的影响。古代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又是通过哪次改革?(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