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政策,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这一举措(     )
    A、调动了人民抗战热情 B、有效减少了改革阻力 C、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 D、实现了土地国家所有
  • 2、红军长征途中,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这表明(     )
    A、国共关系趋于缓和 B、中国共产党军事策略灵活 C、长征精神内涵丰富 D、国际形势影响了战略转移
  • 3、《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当地群众到巡抚衙门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这反映了台湾人民(     )
    A、不畏生死的抗争精神 B、收复边疆的壮志雄心 C、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D、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 4、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巩固了边疆海防 B、宣扬了明朝国威 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
  • 5、在宋朝,传统社会的世俗文化蓬勃发展,杂剧、魔术、杂技等节目在勾栏中日夜不绝,同时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高雅情趣也风靡一时。这折射出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文化氛围浓厚 C、市民生活丰富 D、商品经济繁盛
  • 6、甲骨文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可用于研究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及含义

    利,收割禾苗

    年,收获庄稼背在肩上

    春,利用春米的形式给谷物去皮

    A、农业生产 B、工具革新 C、手工技术 D、水利灌溉
  • 7、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世界的发展留下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回顾历史,吸取教训,方能拥抱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九年级学生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搜集的资料

    ①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和殖民地面积统计表

    项目

    排名

    经济

    1860 年工业产量排名

    1

    2

    3

    4

    1913 年工业产量排名

    3

    4

    2

    1

    政治

    1913 年殖民地面积排名

    1

    2

    4

    5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凡尔赛条约》                            ④   《九国公约》

                                                 

    材料二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     制日益减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历史人物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人物

    评价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

    靠《凡尔赛条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法国元帅福熙

    这不是和平,是 20 年的休战!

    (1)、根据材料一展示的相关史实,从以下两个视角任选一个,结合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视角一: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视角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两个史实,证明一战后,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3)、概括材料三中列宁、凯恩斯、福熙评价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形成以上评价的原因。
  • 8、水陆交通的改进见证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罗马帝国,帝国庞大军队的转运,繁荣的经济和贸易,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塞尔特人的四轮马车,并再加技术革新,使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

    罗马大道从不修成绕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过,完全笔直,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随着罗马向外征服,大道的军事用途逐渐下降,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路网逐渐从运兵网下沉为物流网。罗马境内的商贸及其繁荣和罗马路网这个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贡献密不可分。

    ——摘编自李筠《罗马史纲》

    材料二   19世纪初期,由于民间技术力量的缺乏,美国联邦政府指示军方给予技术支持,到 1835年,联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条铁路的勘测。在当时高关税的背景下,美国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 600万美元。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开始给予铁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联邦政府赠与铁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铁路公司共实际获得大约1.31亿英亩的土地。铁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马帝国四轮马车备受青睐的原因,并指出罗马修建道路网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铁路建设。
    (3)、据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上,归纳促进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 9、1943年关于战后德国安排的国际会议中,美国主张将德国一分为五,英国主张将德国东南部与别的国家合并组成联邦,苏联则提出肃清普鲁士军国主义。这些主张的共同意图是(     )
    A、夺取世界霸权 B、建立和平秩序 C、划分势力范围 D、促成德国分裂
  • 10、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下列属于其“创造的有利条件”的是(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 11、有学者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发表评论:“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该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该学者评价的成就(     )
    A、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 B、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C、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D、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创论”
  • 12、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写道“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轻视实践经验 B、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开始紧密结合 C、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 D、科技发展取决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 13、世界名著《飘的原英文书名为《(Gone with the wind ),有消逝与渺茫之意正是表述了南方旧式农庄文明及其相关生活方式的消亡与飘逝。揭示了旧的农庄文化与现代工业革命两种不同社会发展状态下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小说《飘》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B、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C、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D、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战地记者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时写道:“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击毁的大炮,几个月来都是如此……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

    1944年6月6日,即进攻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新的威胁连同原子弹带来的灾难使得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战争正式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开辟第二战场”分别指的是哪次战役?“战争正式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2)材料二中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是哪次会议提出的?德国分裂与冷战的关系是什么?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共8000余万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战后,大国的军费开支不减反增,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 15、为了更好地汲取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进发出的智慧,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吴于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图一《拿破仑法典》

    解读:《拿破仑法典》是由拿破仑主持制定的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种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图二1787年美国宪法

    解读:                                   

                                              

    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是“一种创新”的?
    (2)、仿照材料二中对图一的解读模式,为图二写出解读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作用。
  • 16、下面是19世纪中期发生在世界上的一些大事,这些事件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A、欧洲中心地位已确立 B、电气时代已到来 C、世界各国正同步发展 D、资本主义的扩展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表 1952-1957年我国工业年增长率(部分)

     

    (1)、根据材料一,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棉纺织业和机制面粉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说明1949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元朝

    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3年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1945年

    《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闽、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24-1662年、1895-1945年先后侵占我国台湾的两个国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 19、晋华中学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开设了地方史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人文山西》。下面是该书的部分目录,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目录

    第一章   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第二章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第三章   民族交融的舞台与熔炉

    第四章   称雄商海五百年的晋商

    第五章   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

    第六章   奋斗中的近代山西

    第七章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山西

    第八章   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西

    ……

    (1)、下面内容能入选该书第三章的是(       )
    A、叔虞封唐——晋国建立 B、走西口——艰苦创业 C、鲜卑内迁——建立北魏 D、山西票号——汇通天下
    (2)、下面是该书第七章中节选的片段,孙中山的这段话意在(       )

    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来到太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A、强调武昌起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胜利 B、肯定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C、发动山西各界共造自由民主平等之中国 D、说明山西起义用半年时间推翻清朝统治
  • 20、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行动目标。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唐代曲辕犁                           图二:小岗村喜获丰收                    图三:袁隆平

    (1)、以上三幅图片见证了历史上中国的农业发展。某中学计划搞一次主题为“农业振兴”的图片展,请你选择一幅图片,并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选择明确, 史实清楚,史论结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上一页 554 555 556 557 5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