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从中国外交看世界变化、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图中中国人民力争的“青岛”权益被列强转让给了哪个国家?

    材料二   我们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摘编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2)材料二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哪一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对亚非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试举两例我国在这一时间段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3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际合作。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

  • 2、

    农,天下之大本也。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写序号)?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2)根据材料二,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材料三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朝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农业发展的两个因素。

  • 3、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理性分析或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 B、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 C、1944年,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 D、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 4、“南部的领导人决定,禁止废奴主义者的著作在南部流传”,种族主义者“抢走了从北部流入的反奴隶制的报纸,并且在广场上当众把它们烧毁”。与材料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明治维新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5、“但丁是一个富于个性的著作家。他的著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是有血肉的;他们已与中古文学中的刻板人物完全不同了。”但丁的作品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重商主义 D、封建主义
  • 6、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恒河流域
  • 7、“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这是邓稼先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之情。1950年邓稼先拒绝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到国内,为我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被誉为(     )
    A、“两弹元勋” B、党的好干部 C、解放军好战士 D、“杂交水稻之父”
  • 8、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张林同学在探索某一主题时提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关键词,由此判断,张林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新中国的建立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9、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历程。下列符合这一历程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B、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实业救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0、它被称为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起滔天罪行。“它”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南京大屠杀 D、洗劫紫禁城
  • 11、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①处应为(     )

    史实

    结论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万人到达夷洲

    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1885年正式建省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香港
  • 12、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繁盛。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事件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郑和下西洋 ③鉴真东渡 ④玄奘西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3、“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材料中涉及的哪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1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言论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 15、

    革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革新】

    图解A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图解B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变化(重轻出现),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林地、荒地被开发。庄园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的两组图解资料,分别概括生产革新给中国与欧洲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思想革新】

    思想革新

    社会影响

    案例

    百家争鸣

    成为各诸侯国变法理论依据。

    商鞅变法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提供思想理论来源。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B

    (2)根据材料二,为A、B两处补充案例。

    材料三【党的革新】

    领域

    思想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内容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从材料三中选取两个史实,围绕“党的革新与发展”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6、

    应对危机,不同国家策略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日本与俄国

    中国

    日本

    俄国

    1856—1860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掀起了自救运动。

    19世纪中期,美国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外交困之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改革方案。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日本、俄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请归纳他们在应对危机的方式上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二   罗斯福上台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实行“新政”,尽快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为此,政府和国会颁布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避免了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由此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

    ——摘编自朱汉国等主编《初中历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用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注意史论结合)

    材料三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宣言》发表后联盟国家“相互合作”的史实。
    (4)综合上述各国应对危机的做法,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17、

    世界古代文明熠熠生辉,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探寻古代文明之旅”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

    任务一【辨文明之别】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上文明代表进行归类。(请填写序号,漏填、错填不得分)大河文明:________;海洋文明:________。

    任务二【寻思想之光】 材料二

    区域

    人物

    主要思想

    中国

    孔子

    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希腊

    苏格拉底

    ①认识你自己:②木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③求得知识的最好方法是有系统的问答。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请任选其一,谈谈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任务三【较制度之异】材料三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所有公民均可参与公民大会讨论和表决城邦事务,但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伯里克利时期,公民通过抽签担任公职,陪审法庭的权力极大,但民主的范围始终局限于少数人。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印度种姓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任务四【探工程之奇】材料四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罗马的引水道工程将泉水从数十里外引入城市,高架水道桥横跨山谷,输水量可满足每日百万人的需求。铅管和公共喷泉将水分送至浴场、民宅与广场。

    ——老普林尼《自然史》节选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都江堰和古罗马引水道工程的作用。

    (5)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

  • 18、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B、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C、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19、它是一个由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与经济联盟,联盟成员国的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可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它”是指(     )
    A、欧洲联盟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20、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使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上一页 557 558 559 560 5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