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
  • 2、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还创制了契丹文字。

    改正:

    (2)、1005年,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改正:

    (3)、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改正:

    (4)、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蒙古儒臣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改正:

  • 3、元朝时,有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 4、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高潮。以下文学作品的体裁是(  )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关汉卿《窦娥冤》

    A、汉赋和唐诗 B、唐诗和宋词 C、宋词和元曲 D、元曲和小说
  • 5、元朝建立后,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这反映宋元时期(  )
    A、产品行销世界 B、经济重心南移 C、边界贸易兴旺 D、海外贸易发达
  • 6、《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城市商业繁荣 B、科学技术领先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 7、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后,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发展文教 C、劝课农桑 D、勤于政事
  • 8、下面的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概况。该地区是(  )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云南
  • 9、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了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权力 C、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 10、下面是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11、不论以魏为正统也好,或以蜀为正统也好,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 1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著名诗人陆游提到的“大散关”曾经是下列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部分(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金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 13、“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 14、王安石变法期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余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工程数量大大增加,灌溉民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 15、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的漫画反映出宋朝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崇文抑武 C、分解相权 D、文化专制
  • 16、历史故事会上,一组同学讲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三个典故:“扳倒井”“衮龙桥”“杯酒释兵权”。他们还可讲述的关于这位人物的典故是(  )
    A、黄袍加身 B、澶渊之盟 C、靖康之耻 D、岳母刺字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废了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取消了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考试。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进入仕途的弊端。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牵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遮言》

    材料四  载元初年(690年),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殿上,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考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隋文帝认为什么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他统治期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人才选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
    (4)、材料三中提到的皇帝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局面?他在位期间做出了什么有利于科举制发展的举措?
    (5)、材料四中的“她”指的是谁?“这次让人印象深刻的考试”有何不同之处?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科举有何影响?(写出三点即可)
  • 18、“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鉴于此,唐太宗(   )
    A、整顿吏治 B、戒奢从简 C、虚心纳谏 D、知人善任
  • 19、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
    A、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 20、青岛市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准备一部校园话剧,以下是话剧的剧本大纲。据此判断,该话剧的主角是(   )

    第一幕

    至尊红颜

    第二幕

    大明宫词

    第三幕

    一代女皇

    第四幕

    无字碑歌

    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肃宗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