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图1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战国形势图                       图3秦朝形势图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 2、如图是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材料一涉及到的农民起义。并分析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共同对抗的少数民族是什么?他们采取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秦始皇、汉武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今天台湾地区至今未回归祖国,请你为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献计献策。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朝篇】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1)“王”是谁?“初并天下”是指什么?

    材料二 (如下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上图所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图指出在地方建立的制度是什么?

    【汉朝篇】

    材料三   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出现了仓禀(lǐn)丰实,府库饶财的局面。但是,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zì),豪强坐大……

    ——《汉书董仲舒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和治世局面。

    材料四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4)材料四中,“主父偃之计”是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确定探究主题。
  •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6、唐代诗人李白在《怀古》中有诗句:“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弯苍。”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诗中涉及秦始皇的贡献有

    ①完成国家统一   ②击退匈奴威胁   ③修筑万里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主题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问读名人传记,感受伟人风采1同学们在阅读名人传记时找到了如下著作:

    作品简介:(华盛顿传》由【关】华盛颉·欧文著。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传记,在书中,华盛顿充满活力而且必力非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共分为五部分,从华盛顿的青年时代开始写起,讲述他如何从一位平凡的年轻人,一步步晋升为种植园主、大陆军总司令、美国总统的故事。

    (1)根据作品简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对美国的突出贡献。

    活动二:【研读史学著作,评价历史人物】

    《哥伦布发现关洲的动因和影响》

    《拿破仑时代》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世界上的划时代大事……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活动范围,从而使世界历史开始形成一条连续的线索。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偶然的历火事件,而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事件,是当时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浙秩序的各项原型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绎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浸主义的传播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2)根据表格内容,归纳哥伦布和拿破仑对欧洲产生的共同影响。如果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两位历史人物,还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史实?请举例说明。

    (3)通过本次主题性学习活动,你有何收获?

  • 8、探寻大国崛起之路、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逊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敞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日《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远离欧亚大陆的位置优势;先求独立、后维护统一;制度创新和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因素:抢占科技和管理的制高点、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美国维系超级大国地位的亚太支点二战至今,美国成为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岳文典《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共同原因。
    (2)、围绕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请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雇、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总之,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殖民制度的建立,殖民帝国的形成,商业战争的开始,使海外利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因素。这样地理大发现、殖民征服不仅打破了东西方原来那种相互孤立、彼此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启动了世界整体化的历史进程,而且由于殖民国家之间的争夺,由于东西方国家冲突及联系的开始,从而孕育着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

    ——摘编自伏广存、于桂华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纲》

    材料三

    ——摘自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世界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际关系出现“一个新因素”的背景并归纳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3)、对比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分析其路线及性质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交往有何认识。
  • 10、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在理性的引导下,法国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正如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世界通史》

    材料三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列举材料一中这两位思想文化巨匠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代表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核心思潮。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思想革命”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 11、17-18世纪,北美和法国分别颁布了《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这两部重要文件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宣告了国家的诞生 B、都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都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D、都宣扬自由、平等、民主
  • 12、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行,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关于这次航行的经历,最可信的是(     )
    A、以麦哲伦为主题拍摄的电影 B、菲律宾等地口耳相传的故事 C、麦哲伦船队船员的航海日记 D、某出版社出版的《麦哲伦传》
  • 13、下图反映了欧洲13世纪开始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据此可知(     )

    A、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B、是租地农场的出现 C、商人和工人之间是人身依附关系 D、体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 14、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材料反映的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B、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重视 C、阿拉伯人的文化创造能力强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 15、6世纪以后,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破坏了这种部族组织。自朝鲜传入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推动日本进行的改革(     )
    A、使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B、主张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 16、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从材料里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城市兴起的时间 B、自由城市形成的原因 C、城市的居民构成 D、自由城市形成的影响
  • 17、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佛教时做的读书摘要,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摘要

    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升天堂,信仰唯一的真神“安拉”

    发展:1世纪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4世纪,罗马皇帝将它定为国教。

    A、创立时间 B、创始人 C、教义 D、发展
  • 18、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农奴提供劳役、耕作、缴税;而领主则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农奴须自带工具无偿耕种领主自营地,一般每周3天,农忙时增加,农奴还得向领主献纳贡物和缴纳捐税。材料表明(     )
    A、庄园里可以满足一切需求 B、领主可以随意没收农奴的土地 C、农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领主的剥削 D、庄园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 19、“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的两种政治制度。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等级制度 B、主臣从属关系不同 C、制度的确立都促进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D、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20、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以下属于古罗马文化的是(     )
    A、 B、 C、 D、
上一页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