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
3、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使原始居民中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
4、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石器 ④人工取火 ⑤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
5、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3万余件,包括锤击、砸击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的时代是(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筹备“北京人遗址”专刊时,搜集到了头盖骨化石、动物烧骨、灰烬堆等图片作为素材。以下图片也能作为此专刊素材的是( )A、
B、
C、
D、
-
7、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小组以“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为主题进行研讨,如下选项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研究郧县人的论文 B、有关蓝田人的纪录片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有关丁村人的科普读物
-
8、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二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伟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请谈谈它是如何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的?(2)、材料二中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这一时期较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一篇?其作者是谁?(3)、结合身边的学党史活动,请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点深刻认识。 -
9、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的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左玉河《产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 ”指的是哪一场战争?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 ”的角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
10、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一个悲壮的故事】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1)、材料一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 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满清”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赔巨款,派驻兵”中“派驻兵”是在哪里驻兵?最能体现“清朝变成洋人廷”的条款是哪一条? -
11、论述题。
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后,围绕“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材料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人口超过1亿。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火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用砖块、砀(指有花纹的石头)铺设城市的街道。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开始有了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得到彻底改善。19世纪中后期,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化”提炼观点,并综合材料内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2、如图为机械工程原理示意图。这一技术的推广运用最早出现在( )A、手工工场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
13、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下图列举的内容给我们共同展示了( )A、精湛的建筑技艺 B、灿烂的亚非文明 C、东西文化的差异 D、封建时代的欧洲
-
14、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
时间
事件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根据表格可以提取出以下观点,请你任选一个观点,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一: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观点二: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三:中国的近代化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观点四: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
15、八年级某班举行主题为“走向共和之路”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构建共和】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缔造共和】
材料二 下表是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曰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维护共和】
材料三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在其心目中,迟早是要实行独裁统治的。袁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推行媚外外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代理人。
(1)、材料一“我们”指的是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的目的”所创建的哪一革命政党?请根据材料指出哪句话体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2)、材料二表格中的A事件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针对“宋教仁案”和“袁世凯复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
16、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经济方面:一、兴车马之利、造火车、轮船、修筑道路,发展近代交通。……三、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制盐,并准民间招工开采。……五、奖励技术发明。“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摘编自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四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五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A《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
B《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纲领性文件。
(2)、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洋务运动有何意义和局限?(3)、材料四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的看法。 -
17、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清廷士兵和英军士兵武器装备对比
中
国
英
国
大炮
火炮常常炸膛。炮膛内部毛糙,炮弹弹道紊乱,射程很低。主要配备实心弹,杀伤力小。
火炮结实抗造。炮膛内部光滑,口径统一。配备的炮弹种类较多,可以对多目标进行针对性打击。
火枪
主要使用鸟铳,射速1发/分钟,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
主要是前装燧发火枪。枪的射程在200-300米,射速3-4发/分钟。
冷兵器
清军的刀矛弓箭与鸟枪大概比例是1:1。
主要作战武器是枪炮,冷兵器处于辅助地位。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几年间,英、法、美、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附约和续约多达10余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遭到空前严重的损失和践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等11座城市被迫开放,并在天津等商埠开辟租借,迫使中国国门洞开,这些商埠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的据点。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压低关税和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战争的破坏和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及其半殖民地化程度。
材料三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典。与此同时,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西直门墙上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1)、根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A清政府被迫于1860年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开放了天津等11座城市。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三中的“割地”具体指什么?这一行为的危害是什么?(4)、材料四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项内容标志着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8、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1864年,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
19、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孙中山的功绩有( )
①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的主要制定者
②建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建立民国
④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0、“我(毛泽东)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读这一刊物,十分敬仰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取代了我已经摒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我新的榜样。”该刊物可能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