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游玩,他会先后经过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 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184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项羽
  • 3、秦始皇统一货币后,某商人要到南海郡收购农产品,他带的货币应该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刀形币
  • 4、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为政以德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温故知新
  • 5、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是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 6、约公元前2070年,一位治水有功的英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这位英雄是(     )
    A、黄帝 B、 C、 D、
  • 7、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A、父子关系 B、武艺高强 C、有才有德 D、具有天文知识
  • 8、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稻壳、稻秆及稻叶遗存。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     )
    A、学会了制陶工艺 B、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 C、学会建造房屋 D、掌握了凿井技术
  • 9、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义无反顾地举起革命的旗帜,发动了辛亥革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材料三   1911年黄花岗起义充分展现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同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理想。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写出一点即可)
    (4)、“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有人选武汉,有人选南京、还有选广州的。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三说说你的理由。
  • 10、一部纪录片通过右侧四集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120年多前一场战争的全过程。在纪录片中能够看到的是(     )

    第一集   角力东北亚

    第二集   不宜而战

    第三集   龙旗飘落

    第四集   悲歌涅槃

    A、关天培血战虎门 B、北洋舰队全军悲壮覆没 C、义和团廊坊大捷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1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这一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2、如图反映了近代列强在中国的设厂状况,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马关条约》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B、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3、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成立,初期选拔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进馆学习,后又扩招满汉学员。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又增添算学、天文等。它的成立(       )
    A、传播了西学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解放了思想 D、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14、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事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15、下图所示遗址可以见证的史实是

    圆明园遗址

    A、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16、这部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这部文件是(     )
    A、《变法通议》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7、下图是镌刻在人民英勇纪念碑上的浮雕,这个浮雕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蒋廷敝《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程”等主题。请你任选上述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相关史事需出自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史事;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任务一【经济工业化】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任务二【政治民主化】

    材料三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廉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3)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康有为等人的运动,最核心的要求是“拒和”。( )

    B:参与这次运动的举人来自全国18省,有1300人左右。( )

    (4)材料三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五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编自《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写出材料四表格中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树断了”和“树墩还在”的含义。材料二和材料四在近代化的探索上有何异同?

    任务三【思想西方化】

    材料六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DemoCraCy音译,意为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音译,意为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摘引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6)据材料六,陈独秀根据西方的成功经验展开了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 2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鸦片贸易史》②虎门销烟旧址③圆明园遗址④《资政新篇》⑤《北华捷报》对洋枪队首领华尔的访谈

    (1)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材料一所列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类,请你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文献史料:________实物史料:________口述史料:________

    材料二   对中国而言,《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第二,不仅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更是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对日本而言,通过《马关条约》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马关条约》

    (2)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马关条约》的签订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历程。( )

    B: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向中国勒索战争赔款,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

    C:在沙俄等国的干涉下,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索要3000万两“赎辽费”。( )

    材料三   漫画《时局图》(下边图片)

    (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场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材料四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4)材料四中反映的是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哪一条约?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证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某班同学在讨论“清政府为什么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你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顾这段屈辱史,你有什么感悟?

上一页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