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     )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 2、如下图中的报刊主要宣传的观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法图强 C、自强求富 D、故土新归
  • 3、下表所示部分为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观点。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观点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是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 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戚其章

    义和团的“均粮济贫 ”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运动规模较大 B、具有反封建性质 C、反对帝国主义 D、是农民起义巅峰
  • 4、1840年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华帝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国家是(     )
    A、俄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 5、从古至今,觉醒始终与人类的成长和进步如影随形。

    个人觉醒

    是个体在思想上的自我觉醒,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价值。

    阶级觉醒

    指某一阶级顺应时代的要求,并开始行动。

    民族觉醒

    即民族意识的觉醒,特别指一个民族遭受侵略和殖民时,对自身民族利益和民族命运的强烈关切。

    请以“觉醒”为主题,从“个人觉醒”、“阶级觉醒”、“民族觉醒”中任选一个方面,自行确定一个想要论述的观点,选取中外史实各一例来进行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做到史论结合,并且条理清晰)

  • 6、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重庆八中历史社组织了名为“重走小平路,感悟新征途”的主题活动,现邀请你完成以下活动。

    【小平在广安】

    材料一   年幼时的邓小平,生活在四川广安,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时局从这里交织在了一起: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影响全国。五月下旬广安县立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学生自发联合成立学生爱国分会,召开会议通过广安学生爱国简章。(邓小平)参加学生爱国分会组织的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

    邓小平儿时的教室(广元北山小学堂)

    《邓小平年谱》第一卷

    【小平在巴黎】

    材料二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带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了解到如下情况:

    戈隆勃普安特街39号(邓小平住处):城市底层工人住在用布棚搭起作为隔间的贫民窟中,水质肮脏,街道卫生条件恶劣,社会治安混乱。

    埃菲尔铁塔:为举办1889年世界博览会,法国利用康柏松兄弟钢铁公司提供的1万吨钢材和众多高精密的螺纹钢、铆钉等零部件,在短短两年半内建成。

    卢浮宫中的塔尼斯的斯芬克斯像:1825年发现于埃及的塔尼斯的阿蒙神庙废墟中,面部雕刻栩栩如生。后被法国军队掠夺回法国,被国王查理十世收藏。

    巴黎公社纪念墙:1871年5月28日,最后一批英勇抵抗的巴黎公社社员在拉雪兹公墓的这堵墙前慷慨就义。如今这面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

    【小平在北京】

    材料三   1977年,邓小平重回中央工作岗位。他全力以赴着手负责国家的恢复与发展事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崇高敬意。

    ——摘编自《邓小平的最后岁月》余玮吴志菲著

    (1)、上述材料属于哪些史料类型______?(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D.图像史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并归纳广安县学生响应五四运动所采取的方式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

    A邓小平在戈隆勃普安特街39号可以了解到工业革命后法国底层社会生活状况。

    B塔尼斯的斯芬克斯像能够充分证明古埃及人在科学理论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3)、重庆八中历史社将开展名为“追寻文明之光”的主题研学活动。请你选择上表中符合主题的两个地点向同学们推荐,并谈一谈你的推荐理由。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对邓小平同志怀有崇高的敬意?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众多法国革命歌曲中,《马赛曲》是恩格斯最为推崇和赞赏的。恩格斯认为,《马赛曲》是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具有大炮一样的强大威力。从乐理的角度看,《马赛曲》采取了大小调式的对比转换,从简洁明快的节奏中表达出法国人民忘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在法国全境乃至全世界传唱。在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了以《马赛曲》为国歌的崇高地位,成为法国的国魂传唱至今。

    ——摘编自颜光明、丁昭、谢少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论革命歌曲的重要价值》

    材料二   布鲁斯音乐源于非洲传统音乐。19世纪,当黑人奴隶在美国南方种植园中劳动时,他们常常无伴奏哼唱,在随意的曲式中借助故乡音乐释放内心苦闷,给自己在繁重的劳动中予以慰藉。19世纪60年代以后,黑人获得了人身自由,有更多机会在咖啡馆、火车站、码头等公开场合下演唱,但他们仍面临无尽的歧视和压迫。黑人习惯在吉他的伴奏中不断重复歌词来表达心中的忧郁和孤独,逐渐地这种带有感叹、哭泣的忧伤音调形成了布鲁斯固定的三句式曲式。布鲁斯音乐是非洲人表达和延续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的手段,也是黑人奴隶悲惨地位的写照,同时也激励着黑人反抗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摘编自张阔《美国黑人布鲁斯音乐的历史渊源》

    材料三   从大庆油田喷出第一口石油开始,到1963年累计生产了石油1000多万吨。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号召:“要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政府、工厂、学校等各单位纷纷响应。此后,一批反映油田会战的文艺作品诞生,《我为祖国献石油》便是其中杰出作品。以后的几十年里,百万石油工人唱着这首歌,创造了无数辉煌,歌曲里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摘编自老轩《白山黑水间的浪漫咏叹——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背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回答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不涉及”。

    A19世纪60年代后,黑人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B布鲁斯音乐是非洲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推动了黑人奴隶踊跃参战。

    (3)、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布鲁斯音乐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创作背景。
    (5)、综上,谈谈你对音乐价值的认识。
  • 8、在近代史中,主要国家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法律文件

    影响

    17-18世纪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①______,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美国通过《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

    法国制定《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

    19世纪中期

    美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废除了奴隶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期

    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填入上表①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A、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B、推动了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C、保障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 D、打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 C、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变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9、某学者用物理钟摆理论描述一场革命(如图),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B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即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下列选项中,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该革命提倡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 B、甲处的平衡说明革命以失败告终 C、该革命最终使本国获得民族独立 D、革命成功后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
  • 10、下图是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可知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B、人民积极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 C、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 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生产热情
  •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也” B、“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2、下面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       )

    西方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结合为特点

    以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为目标

    A、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B、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C、打击了清朝和外国侵略势力 D、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一一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材料二

    材料三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五四制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 15、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据下列年代尺判断,这时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 16、在下面某同学绘制的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中①处应是(     )

    A、福建 B、南海 C、四川 D、辽东
  • 17、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铜权外侧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该铭文可以佐证(     )
    A、西周的建立 B、诸侯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朝的统一
  • 18、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孟子》
  • 19、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
  • 20、都江堰在修筑时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水势,采取无坝分水,耀江排沙,继而自然灌溉,譬如鱼嘴、飞沙、宝瓶口等均是顺应水势,而非逆水阻水,更非拦坝蓄水之类的做法,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些说明都江堰修筑的重要原则是(     )
    A、连接南北 B、就地取材 C、因地制宜 D、堵疏结合
上一页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