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具有首创精神的英国人,在世界上第一个打破了专制王权,并在架空国王的情况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责任制政府,英国由此而成为现代政府制度的创立者。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系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独立战争的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力。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后来,工业革命又发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二所述史事之间的关系。(3)、综上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 -
2、下列三位历史人物共同的精神品质是( )A、敢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B、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精神 C、勇于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 D、反抗殖民压迫的斗争精神
-
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的问题作出了以下回答。它们反映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问题
回答
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从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C、指导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主张采取和平方式建立政权 -
4、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18世纪末的“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5、美第奇家族当政时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其中罗伦佐·美第奇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对建筑、音乐、诗歌十分热爱。在他统治期间,人文主义者大量被各地的政府机构任用。这一现象说明( )A、文艺复兴兴起跟政治因素有关 B、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了文艺复兴 C、佛罗伦萨是当时最富强的城市 D、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开启者
-
6、“地主把土地租给农场主,收取地租;农场主雇佣工人,赚取利润;农业工人出卖劳动力处在工资雇佣关系中,既无土地,也无财产。”这一社会结构反映了(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B、农村生产力的大幅衰退 C、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D、农场主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
7、“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A、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发展 C、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
8、某节历史课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展开评论。甲同学说:“这部法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乙同学说:“这部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
9、史书记载:“几年后,当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神圣、卓越、显赫)称号时,他欣然接受了。又过了几年,街上的市民们开始叫他‘凯撒’或‘皇帝’,士兵则称他‘元首’。就这样,共和国不知不觉变成了帝国。”材料中的“他”是( )A、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 B、开创罗马帝国的屋大维 C、发动奴隶起义的斯巴达克 D、鼓励基都教发展的查理曼
-
10、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下图,让同学们填出与各地域所对应的文明成果。下列所填结果正确的是( )A、①—金字塔 B、②—《汉谟拉比法典》 C、③—帕特农神庙遗址 D、④—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
11、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交往交流】
材料一: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元稹《法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从材料中能看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用史实加以说明。【交融发展】
材料二: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国家统一】
材料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
(3)元朝在材料三图中序号②和③处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巩固边疆】
材料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册封达赖和班禅;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置驻藏大臣;d.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e.设置伊犁将军。
(4)请从材料四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即可)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感悟提升】
材料五: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2、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巩固统治和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刊印书籍质量精良,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收纸墨工本费。宋朝还有大量民间书坊和书店,出版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但因节约成本,质量不如政府所印。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材料一所表达意思的,请填“错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①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________
②宋朝政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出版。________
③活字印刷成为宋朝印制书籍的主要方式。________
④宋朝民间刻印的书籍质量好于政府印制。________
材料二:
泥活字版(模型) 南宋持罗盘陶俑 宋代火器(示意图)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材料二中的哪一图示能够印证此说法?指南针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它传入欧洲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②材料二中的“泥活字版(模型)”可以印证哪一科技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说一说这一科技发明的意义。
材料三: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中国文明)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宫崎市定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
1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的官员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据此可知他指的是( )A、六部 B、厂卫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
14、明朝时,“他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地区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乓器结合。使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与材料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卫青北击匈奴 D、左宗棠收复新疆
-
15、明太祖朱元璋立祖训“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其目的是( )A、监视官民 B、强化皇权 C、统一思想 D、控制言论
-
16、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指导革命民主派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高潮”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英国殖民者的信函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最后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了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3)、为什么说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18、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两次重大斗争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维新变法运动
③义和团运动
④辛亥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9、下表所列是1914~1918年间全国农户、耕地、荒地、军费等数据统计。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9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军阀割据带来的后果 C、护法运动产生的影响 D、接受“二十一条”的后果 -
20、下表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剧本名称:______________
第一幕:武昌起义
第二幕:民国建立
第三幕:清朝告终
第四幕:约法颁布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