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改革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在危机中能否把握住正确的航向”这一结论进行论证。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贸等领域试图转嫁经济危机的举措,苏维埃政府强调在对外贸易中要加强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中的国家垄断原则。1930年2月,政府取缔了外汇和有价证券的交易所贸易。苏维埃国家利用外汇垄断,保证了对外贸易业务的资金供应,建立了外汇准备金。外汇垄断保证苏联政府有可能在独立和互利的原则上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财务关系……对外贸易垄断必然导致走私行为的泛滥,以及发生侨民、商号的外汇非法转往国外的企图。国家普遍开展了反走私的斗争……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苏共中央专门就“为苏联国民经济培养技术干部”作出决议。其中指出:“要在1929—1930年度增加出国青年专家的人数,使之至少达到500人。”1929—1932年苏联共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实习和留学,购买了大量外国技术书刊。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

    (1)、材料中所示政府的成立时间与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的时间相距多少周年?
    (2)、据材料,概括该政府为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3)、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在该国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 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得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866年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82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创建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1883年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新型交通工具—汽车

    19世纪90年代

    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超过英国而跃居世界第1位

    1900—1910年间

    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超过英国居世界第2位

    ——整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有何作用。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学生开展了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有同学搜集整理了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资产阶级文献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纲领,它根据天赋人权的理论构架阐明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5条重要原则。作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体制的“出生证书”,宣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宪章。

    ——摘编自宋培基《论1789年〈人权宣言〉的局限性〉

    材料二   《独立宣言》不仅指导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对1787年美国宪法具有很大影响。它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并通过后来的革命将其变成了新生美国宪政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死亡证书”和“出生证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部文献的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颁布的文献)——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与上述两部文献具有相同作用的事例。(提示:所举示例中“颁布的文献”需是资产阶级颁布的文献,且不得取材于材料一、二)。
  • 5、《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
    A、改革的根本方向错误 B、错误决策导致苏联的解体 C、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D、改革措施存在不足,效果欠佳
  • 6、20世纪40年代末,大批美国设备运往欧洲,这批设备都附有图所示的标签(标签中的RECOVERY意为“复兴”,SUPPLIED意为“提供”)。美国实施相关行动的根本目的是

    A、争取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援助东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 C、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D、为美国商品开辟欧洲市场
  • 7、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I统计:一战中单个士兵日耗物资6公斤,二战时激增至20公斤;一战中个人消费值与武器装备值在军事消费总值中大约各占50%,二战时军事消费总值中武器装备已升至75%,个人消费占25%:一战中军费开支占交战国预算的40%—45%,二战时则升至60%—65%以上,这说明(     )
    A、二战伤亡数量远远高于一战 B、一战与二战性质完全不同 C、经济实力对战争影响越来越大 D、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 8、据统计,苏联政府从1927年10月起,完成不了月采购粮食计划(因为政府收购价格低),接着11月、12月也没有完成粮食采购计划。到1928年1月1日止,与上年同期相比,国家采购减少了一亿二千八百万普特的粮食。这一状况(     )
    A、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 B、反映苏联模式形成阻碍农业发展 C、揭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 9、下列的评论表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德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

    A、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B、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 D、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 10、“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戳穿这次军事行动是“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一谎言的史实是(     )
    A、凡尔登战役 B、萨拉托加大捷 C、约克镇战役 D、攻占巴士底狱
  • 11、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再言中确提出:“《宣言》的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尤其建立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反映了(     )
    A、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社会主义革命在法国取得了胜利 C、巴黎公社实践了马克思的革命措施 D、《共产党宣言》缺乏永恒的价值
  • 1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摄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 13、对如图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轨迹 B、该航行路线证实了地圆学说 C、该航行路线需要横渡大西洋 D、最先到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 14、

    民主法治建设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同时期的法律文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史料

    材料一   第1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9条若自由民损毁自由民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卖价之一半。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古罗马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曹全来《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这4个部分合称《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律文献汇编。罗马法以民法为主要内容,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契约、债务、婚姻、所有权与继承权等,对12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法典核心在于强化君权,显示出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色。

    ——朱海峰、朱明、王悦《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表格空缺处①②国家名称。概括材料二颁布的文献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美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建国的时刻,第一个在1776年,第二个在1787-1788年。《独立宣言》是第一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宪法是第二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前者非常激进,将主权确立在个体之中,将政府描述为与此抵触的力量,反抗政府则是自然的行为。后者是一个保守的文件,将主权确立于“人民”这个集体当中,将政府定位为自由的重要保护者而非敌人,认为社会平衡比个人自由更具价值。

    ——【美】约瑟夫J·埃利斯《美国创世纪》

    (2)根据材料四“第一个在1776年,第二个在1787-1788年”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两部开创性文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部法律文件都具有“开创性”的理由。

    材料五   《拿破仑法典》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都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对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契约,法典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体现的原则。说出该法典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谈一谈民主法治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15、【敢于冒险·航海壮举】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三年的航行,船队返回欧洲,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 16、1688年,英国发生一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史称“”。这场政变废黜了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人主英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 17、【善于学习·推行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这次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 18、【封建制度·等级森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11世纪的西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以为纽带进行封赐的封建等级制度。
  • 19、下列人物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苏格拉底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A、强调人的重要性 B、关注教育发展 C、追求自由幸福 D、享受美好生活
  • 20、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是对前人思想彻底否定的结果 B、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C、巴黎公社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局面 D、社会主义运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中前行的
上一页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