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科学理论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 2、深圳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市,它的快速发展得力于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在于(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制度 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 D、享有行政管理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 3、“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针对这种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
  • 4、“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其中,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 5、“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在艰难中仍然取得重要进展。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 6、如表是1960~196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导致表1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60~196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

    年份(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99.7

    72.7

    94.4

    110.2

    118.3

    117.0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A、改革开放的实施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7、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里的“社会变革”是指(  )
    A、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资本主义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
  • 8、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力发展农工商业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 9、“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 B、抗美援朝 C、台海危机 D、越南战争
  •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由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保障了基本人权 B、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起临时宪法作用 D、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文献
  •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又地处边疆……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民族共同富裕了。

    ——《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材料二 这一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应如何“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以及最早确定这一政策的文件。列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2)、材料二中“这一构想”是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性。在这一构想中,国家的主体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为维护国家统一,200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哪一重要法律文件?
    (3)、综上所述,概括促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推动力量。
  • 12、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请根据以下材料,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1)、材料一:1952年底,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促成材料一中农民“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二中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体现了什么原理?

    (3)、材料三:1958年6月21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4)、材料四:“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签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四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对我国农村哪一经济政策的最初尝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13、“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段颁奖词赞誉的是屠呦呦。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 14、2024年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就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认为,应共同努力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停火止战,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这说明我国(  )
    A、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B、仍然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 C、外交的出发点是共同利益 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5、据商务部网站消息,中国针对美国对华芯片等出口管制措施,于12月12日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指出:中方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中方关注,是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方式。请问,我国可以通过世贸解决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开始于(  )
    A、1978年 B、1982年 C、1992年 D、2001年
  • 16、国有企业试行“扩权让利”后,为保证按时完工,某工程队制定了“四分钱奖金”制度:完成运泥定额54车,每车奖2分钱,超过定额者每车奖励4分钱。这调整的是(  )
    A、所有制结构 B、经营方式 C、分配方式 D、企业文化
  • 17、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可见,抗美援朝(  )

    ①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③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④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18、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零五天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这一现象反映人民(  )
    A、作图能力较强 B、热切盼望新中国成立 C、争取祖国统一 D、积极巩固新生政权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 年,人民解放军分路自西康、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出发进驻拉萨。在此过程 中,藏族群众将自家牲畜用来抢运军需到拉萨,有人说“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材料二  1997 年 6 月 30 日 23 时 59 分,在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的国旗和香港旗缓缓 降落。它标志着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0 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综上所述,谈谈你的感想?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

    任选图一中的一位人物,简要介绍他(她)的主要贡献。

    (2)、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写出为“原子弹、氢弹、卫星”等成就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有何重要意义?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