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宝贵品质和战略智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该精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过分依赖外部武装力量和外国经验 B、缺乏明确的革命目标和方向 C、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革命道路和策略 D、重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交流
  • 2、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壮举。这幅作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胜利 B、“五四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C、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的壮举 D、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 3、《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北伐军入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 4、中共一大通过决议明确指出:“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然而,中共二大时提出了“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这一转变(     )
    A、巩固了与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B、放弃了无产阶级队伍的独立性 C、标志中共统一战线思想的成熟 D、有利于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 5、某史学家指出,“五四运动”“这时的启蒙,从追求法兰西式的民主提升到追求社会主义的民主;从启蒙极少数人,提升到启蒙大多数人;从简单的追求自然科学提升到追求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其旨在说明,“五四运动”(     )
    A、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普及了西方人文主义 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 6、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动“文学革命”,提出要“自铸新词”等,他直接批判虚伪、矫饰、华而不实的贵族文学,意图破除古典传统的限制、束缚,推动文学革新。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
    A、推崇西方国家民主科学思想 B、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C、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实用性 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7、下表是史学家对19世纪90年代至1915年之前“主义”一词在报刊出现频率的统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内容

    数量

    民族主义

    约1100多次

    帝国主义

    约700次

    国家主义

    约600次

    国民主义、自由主义、民生主义、共和主义

    约800次

    A、近代中国中体西用思想的盛行 B、中国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行动 D、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历程
  • 8、1914年2月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颁布国币条例13条,以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11条,由此符合现代标准的银两制逐渐代替了传统落后的银两制,中国跨入了现代币制国家的行列,俗称“袁大头”的一元银币正式问世,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此举(     )
    A、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D、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 9、民国初年,各类经济法规条目大幅增加,如商人通例由清末的9条增至73条,公司条例由清末的67条增至251条,矿业条例增至111条,商会由清末的26条增至46条。这反映了(     )
    A、国家经济治理水平提高 B、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实业救国浪潮初显
  • 1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并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并在其倡议下,北洋政府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共同富裕思想
  • 11、1900年,西方各列强《议和大纲》中提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后由驻华领衔公使葛络干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列强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B、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 C、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 D、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2、据八国联军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义和团都是“朴实农民”,“其中很多是孩子”。他们手持大刀、长矛、抬枪,“没有一点害怕或犹豫”,“面对着来福枪和机关枪秋风扫落叶似的射击,还是勇猛冲锋”。这体现了(     )
    A、义和团成员的愚昧和无知 B、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C、义和团运动的盲目和排外 D、农民阶级软弱和妥协
  • 1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以十分激进的姿态接连颁布了几十道改革诏令,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这反映了(     )
    A、中国社会迫切要求变革与进步 B、维新派已完全掌握国家政权 C、清朝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 D、顽固派势力已经被彻底清除
  • 14、强学会由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创立,成员复杂多样,包括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帝党官僚如翁同稣、孙家鼐等,地方实力派如袁世凯、刘坤一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外国友人也参与其中。这反映了(     )
    A、全民都支持维新变法 B、洋务派完全支持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D、外国势力主导了维新运动
  • 15、下表是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据此可知(     )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A、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国的控制
  • 1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兴起留日热潮,中国留学生一到日本“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组织各类团体,出版各种刊物,发表演说和文章,探讨拯救中国的各种方案和道路。这表明(     )
    A、中国留学生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 B、日本主动引进中国留学生 C、中国留学生已找到正确救国方案 D、民族危机推动了救国探索
  • 17、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等洋务学堂所采用的“课程计划”。这反映出了洋务学堂(     )

    年份

    主要课程内容

    第一年

    认字写字,翻译句法

    第二年

    练习文法,翻译句法

    第三年

    学习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练习译书

    第五年

    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几何原本

    第六年

    学习制造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

    A、否定了传统儒学教育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普及了近代教育模式 D、注重近代自然科学的教学
  • 18、李鸿章自1871年起,积极引进德国军事技术,购克虏伯大炮2000门,并聘德国军官训练准军,改革军职制度。1888年,又派北洋武备学堂学子赴德留学。这些举措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清朝主动放弃了传统的军事制度 C、清朝已完全实现了军事现代化 D、德国全面控制了清朝的军事发展
  • 19、下图为1881年2月,洋务派人士发行的开平矿务局黄色横版股票,上面盖有“开平矿务总局关防”的印章。此股票发行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清政府军事收入 B、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C、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D、筹集洋务企业的发展资金
  • 20、1862年初,当太平军进军上海的时候,洋枪队配合英法在上海的正规军、清军进行抵抗。清政府赐给华尔官衔,称洋枪队为“常胜军”。保住上海以后,洋枪队开始进攻嘉定、青浦、南桥等地的太平军。这反映了(     )
    A、清朝已经完全依赖于外国势力 B、清政府与外国势力结成长期军事同盟 C、洋枪队成为清朝主要军事力量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