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51年11月,洪秀全在永安下诏论功行赏,“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这反映了洪秀全(     )
    A、未脱离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意图与清朝政府和解 C、建立平等友爱的等级制度 D、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
  • 2、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先后在中国建立了领事裁判权制度,并且变本加厉,逐渐扩大领事裁判权应用范围。据此可知,我国(     )
    A、清政府完全丧失国家领土主权 B、外国列强全面控制了中国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D、中国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 3、下表是1799—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据此可知(     )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1799-1820年

    4000多箱

    1830-1834年

    20331箱

    1820-1824年

    7889箱

    1835-1838年

    35445箱

    1825-1829年

    12576箱

    1839年

    40200箱

    A、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B、鸦片泛滥给我国带来深重灾难 C、中国与英国贸易中处出超地位 D、中国完整独立的主权被打破了
  •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追本溯源★金戈铁马】

    材料一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他们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的主体及他们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材料二   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楚、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及影响。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材料三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列举两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事。

    【改革潮流★胡风汉韵】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4)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依据材料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高潮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五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不要忘记像北魏孝文帝元宏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益世英雄。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5)你是否同意材料划线部分中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六   以下是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画像砖

    (6)依据材料六,将图片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表现进行归类。(填写序号即可)

    文化艺术:________;生产方式:________;生活习俗:________

    (7)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分析,写出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品历史人物★析制度创新】

    材料一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写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哪种制度?结合所学说明图二的制度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论思想勃兴★看社会变化】

    材料三   由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争相抢夺人才,“士”阶层迅迅速崛起并提出自家学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从而导致了各家学说的勃兴。而两汉时期国家已经归于一统,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必然在文化上进行干预。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思想局面上出现怎样的变化?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承中华文明★赞家国情怀】

    材料五   某同学正在编写《中年文明史——从文明起源到魏晋南北朝》一书,以下是他完成的部分目录。

    《中华文明史——从文明起源到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   辉煌灿烂的科技

    第一节   生产工具的革新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耜

    青铜农具、铁器、耧车、翻车

    第二节   天文历算的演变

    农历与节气

    祖冲之《大明历》

    第二章   大放光彩的艺术

    第一节……

    第二节……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第一章样式续写第二章目录。(至少写出两节)

  • 6、《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A、遵循规律 B、多种经营 C、注重水利 D、重农抑商
  • 7、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数学家是(     )
    A、华佗 B、刘徽 C、郦道元 D、祖冲之
  •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的生产技术进步体现在(     )

    ①推广和改进犁耕   ②水稻育秧移栽   ③麦稻兼作   ④种植双季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9、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咸阳
  • 1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指(     )
    A、南北朝 B、东晋 C、宋、齐、梁、陈 D、东魏和西魏
  • 11、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西晋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汉时期
  • 12、某大学考古小组想从东向西沿“丝路”考古,他们应该会先后经过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 13、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
    A、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B、外戚把持朝政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 14、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 15、“从民之欲,而不扰乱”,“顺民之情”。材料体现了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兼爱非攻 B、以法治国 C、民贵君轻 D、休养生息
  • 16、“它不仅重量以‘半两’为标准,而且形制统一——外圆内方,已是一种金属铸币。”这证实(       )
    A、春秋始有金属货币 B、战国货币形制统一 C、秦朝出现统一货币 D、汉朝出现五铢钱
  • 17、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诗经》 B、《离骚》 C、《诗》 D、《论语》
  • 1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天府”得益于(     )
    A、灵渠的顺利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D、丝绸之路的开通
  • 19、在商鞅变法措施中, 最能体现改革具有封建性质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 20、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