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
1952—1957 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主要产品
1952 年
1957 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回答,图一中钢、煤炭的产量增长快于棉纺物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 1984 年, ① ▲ (会议名称)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福建省 55 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 现行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 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制度。——摘编自《复兴之路》
将材料二中①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是什么?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 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 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 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朝工作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战争的目的。举出一位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人 物。
(2)、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 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 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原则”是指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总理是谁?
-
3、 下表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新时代强军之路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4、 下图是《百年中美关系》一书中的部分目录,以下内容属于第四章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抗美.朝战争 C、尼克松访华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B、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全国人民同时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7、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 B、主要任务、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三个代表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
8、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8 年 ,划海 南为 经 济特区 ;1992 年,决 定开放 内地 部 分 省 会 城 市 、沿 江 沿 边 城市;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
9、“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____ 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该内容选自《人民日报》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社论,横线处的内容应填( )A、政治运动 B、阶级斗争 C、大跃进 D、经济建设
-
10、 某同学在学习某个专题时,出现了以下材料:“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原油、 石油产品实现了自给”“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修建了兰 新 、兰 青、包兰 等 铁路 ”,他 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B、工业化的起步 C、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1、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使全国约有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 7 亿亩土地等生产资料,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材料中“社会变革”的含义指( )A、实行赎买政策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
12、 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物质遗存。右图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 ( )
开国大典
A、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13、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的共同特点。(2)、材料二: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 般的居民。……但是到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城市 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使得 城市中以工商为职业的居民与日俱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 ”时期。——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前后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
14、如表是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赓续文化血脉 ”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部分优秀文化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优秀文化成果
隋唐时 期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局 部)
敦煌莫高窟外景
宋元时 期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 部)
简仪
《梦溪笔谈》
明清时 期
八达岭长城
《天工开物》书影
天坛祈年殿
请从表中任选 3 项成果,提炼一个主题,并对所选成果的历史价值予以说明。(要求:写出文化成果的名 称,主题明确,并对所选文化成果的历史价值分别说明。)
-
15、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民族血脉相亲】
材料一: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摘自《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并列举一例唐朝时期民族血脉 相亲的史实。
(2)、【民族文化相融】 材料二:如图观察如图,指出三种货币的相似之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3)、【民族疆域共守】材料三
根据图 1 、2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和清朝前期设立的管理中国台湾地区行政机构的名称,并分析这两个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
1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 是( )A、唐朝时期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B、元朝时期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C、岳飞、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D、清朝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皮黄戏 ”,后来被称为“京戏 ”或“京剧 ”。
-
17、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复习时,梳理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最可用于研究(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C、民族的交融和社会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18、如图为某同学根据清朝的相关史实创作的漫画。据此推测,该漫画的主题是清朝的( )A、文化专制 B、人口增长 C、闭关政策 D、市民文化
-
19、明清时期的商帮成员常以合伙经营的方式,订立规章,共同协商货物价格,有时也会借调资金,保护 同乡商人的利益。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商帮( )A、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B、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C、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D、注重内部的合作与互助
-
20、在明朝中外经济互动中,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被引进中国。这些物种的引入 ( )A、加剧了民族危机 B、丰富了人们饮食结构 C、破坏了生态平衡 D、加快了自然经济解体